|
图为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展览会”时的庄严。 |
庄严(1899-1980),字尚严,号慕陵,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20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毕业,经北大教授沈兼士推荐,担任“清室善后委员会”事务员。庄严历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第一科科长、安顺办事处主任、巴县办事处主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及副院长等职。
自入故宫之日起,庄严先生便秉持着文物乃“学术公器”的理念,并将之贯彻一生。1926年春,“入宫”不满二年,年仅28岁的庄严与同事合作,用故宫特制的纸张与印泥,将宫中所藏古代铜印1295方全部手钤,汇编26部,定名《金薤留珍》。此印谱问世,立即倾动士林,虽然售价高达银洋100元,仍是洛阳纸贵,一书难求。后来,故宫不得不套版石印以应学界之需。直到1961年,台北故宫将此书再版发行,可见其在古代印章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
庄严的一生是随着故宫文物的颠沛飘泊而颠沛飘泊过来的,可以说,故宫文物走到哪里,他便跟到哪里。在狼烟遍地的岁月里,他以一介书生而承担着延续民族文脉的重任。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文物分三路西迁大后方。庄严押运着西迁文物中最为珍贵的一批,即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展览会”的80箱文物,辗转奔波于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行程万里,历时十载。其间战火频仍,险象环生,庄严拉扯着妻子及三个未成年的儿子一路走下来,他的四子庄灵就于1938年11月出生在文物转运途中的贵阳。
1948年12月,庄严押运着南京分院的一批珍贵文物,乘国民党海军“中鼎号”驶往台湾,其后便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勤恳致学,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其学术著作及回忆文章悉数收于《山堂清话》中。他自述平生有两大憾事未能如愿,一是不能亲睹“三希堂贴”再次聚首,二是不能亲睹迁台文物重返故里。
他自己的一首小诗反映了他的复杂心境,诗曰:“我与青山结宿缘,岩居招隐四十年。此日披图重太息,何时归卧故乡山。”庄严1980年3月12日因直肠癌病逝于台北,享年82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