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养创新人才: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

2005-1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

大学,必须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历史使命,大学文化建设必须与这一历史使命相契合。

日前,“2005’大学文化建设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开幕。来自全国20多所大学的校长、书记以及教育专家出席了论坛。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首都师范大学校长许祥源、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史静寰、

北京大学教授陈洪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忠魁、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书记谢安邦、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先后在论坛上发表演讲,他们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精辟见解。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流人才不仅和大学的学术水平、培养模式相关,同时和大学的学风、大学文化的熏陶密切相关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提出,近年来,整治学风已成为社会共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流人才不仅和大学的学术水平、培养模式相关,同时和大学的学风、大学文化的熏陶密切相关。

李延保以最能显示学校价值追求和文化特征的校训为例,指出世界名校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

哈佛大学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以探求真理和学问作为大学的理想追求和核心价值。

英国剑桥大学以“思想和表达的自由,避免歧视”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对思想、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

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备,教育与实践并重。并提出“培养领导者”的目标。

八十多年来,中山大学秉承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校训,逐步形成“科学、民主、求实、务新、包容”的文化传统和讲求“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的办学传统,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中大学子。近年来,学校重视人文管理,倡导“对人的尊重、对学术的敬畏、对遵守规则的自觉”,努力实现“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潜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李延保说,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绝不是一门课程、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努力就能达到的。关键是要从“大教育”和“系统工程”角度,由国家、社会、学校及科研院所从不同方面共同构建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体系。

大学不再是知识的“加工厂”,人才的“集散地”,而是精神的家园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许祥源认为,大学文化正是探索真理的肥沃土壤,是大学的灵魂,给大学注入了无穷的生命活力;她赋予了大学一种全新的体验,使大学不再是知识的“加工厂”,人才的“集散地”,而是精神的家园。

许祥源说,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当被内化为学人的学术良心和道德规范后,就会产生激励人们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生命力的根本体现。正因为有了大学文化精神,大学才成为知识的阵地,智慧的源泉;正因为有了大学文化精神,大学才多了几分理性与规范、自由与宽容、正义与正气。

对此,许祥源提出,现代大学的发展战略一定要建立在对大学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一定要体现大学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特质。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是知识库、思想库和精神库,有提高人的境界、丰富人的思想的重大功能。大学文化精神是间接的、无形的,制度和政策是直接的、实际的,两者应相互适应。我们必须做出有利于生成强力而鲜明的现代大学文化精神的战略选择,以此来统领现代大学的全方位建设,即综合化的学科设置,学术化的价值追求,国际化的发展平台。

“和谐”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科学理念,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范式

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指出,未来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最佳文化呼唤和谐文化;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呼唤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文化建设现状呼唤精神健康健全的大学文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共识和一种努力。可以说,“和谐”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科学理念,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范式。和谐的大学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包括:大学精神文化系统的和谐;大学制度文化系统的和谐;大学物质文化系统和行为文化系统的和谐。和谐是全球化时代的理性选择。未来的大学文化依托这个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模式,定位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向,实现大学文化的持续发展。

刘湘溶说,大学当以服务和谐社会为重要目标。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情况下,高校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并将它纳入到大学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构造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大学文化。

刘湘溶认为,大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功能。他说,大学文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蕴藏着春风化雨、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个性是一个个个人的体现着种种共性的独特规定性。和谐视野下的大学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学文化建设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把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提供最好的平台和空间作为文化建设重心,为学生营造拓宽基础、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塑造品格的良好氛围,并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促进大学文化对学生的导向功能、教养功能、熏陶功能的释放。

刘湘溶表示,大学文化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又对社会文化起到反作用,大学文化要为传承、研究、融合、创新先进文化发挥积极作用,用自己特有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以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手段,通过培育人才,传承弘扬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民族文化,借鉴和学习世界优秀的文化,并为创新先进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