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肩负起为国家培养优秀师资的历史重任,是在1952年。当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国家提出了‘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的调整方针,学校由举办了6年的综合性大学转轨为主要从事师范教育,专职担负起为基础教育培养中学师资的使命。学校师生弘扬爱国主义和负重自强的民族精神,在短短几年时间,就走出了一条联系中学、面向中学,努力办出高等师范教育特色的新路子,受到教育部的表彰。”西华师大党委书记、校长佘正松教授短短几句话道出了西华师大成功的秘诀所在。
在该校图书馆,还保存一份早已发黄的1956年4月29日《光明日报》。那上面的一篇文章报道了学校“联系中学教育实际的经验”,并专门配发《高等师范学校必须面向中学》的社论,号召全国各高等师范学校应当重视和学习该校的经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更应当重视它、推广它,在当地高等师范学校和中等学校之间组织推动这个工作。
此后几十年,西华师大始终坚持服务基础教育的方向不动摇。几年前,一些师范院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地方高校结构调整与布局的要求,相继改办综合大学。该校在酝酿更名时,部分师生希望走综合性大学的路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部分官员也建议改办综合性大学。学校通过对四川省情的调研显示,四川省人口中文盲比例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而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却比较低。这种状况与推进西部大开发和“科教兴川”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显然不相适应。在未来10年,四川基础教育需要增加大量的新教师。因此,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必须扬长避短,坚持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优势,继续走师范教育的道路。矢志不渝地服务基础教育,成为西华师大人的战略选择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铸师魂,树立热爱教师职业的信念
“作为师范大学,主要的任务是培养面向中学的优秀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坚持用爱国主义精神和负重自强的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服务基础教育的人生理想、奉献精神,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佘正松如是说。
佘正松所说的师生拥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追溯到半个世纪前。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东北大学内迁四川办学,为民族解放培养优秀人才,艰辛备至,卓绝数载。1946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办学,留下的部分川籍师生与地方有识之士一起,以东北大学留下的校产为基础,承“东大”之血脉,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立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从此,薪火相传,教泽绵延。在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两次搬迁,七易校名,可谓历尽沧桑,克尽艰辛。这一切都成为西华师大藉以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资源。
西华师大远离省会城市,无区域和地利优势。由于交通不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到省教育厅办事单程至少要花两天时间,就是到了七、八十年代单程也要花一天时间,学校与地处中心城市的其他高校相比,在生均经费同等条件下,无形中就增加了办学成本。同时,由于办学条件的艰苦,使西华师大人和她的学子们始终感到一种危机和压力。1950年时任川北区党委第一书记、川北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在川北大学建立时就提出了“不看牌子看货色”的办学要求。半个多世纪以来,面对困难和挑战,西华师大人将“负重自强”的民族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川北革命老区这块热土上锤炼“货色”,创立品牌,为培养优秀人民教师而无怨无悔,形成独特的校园精神并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将她传承下去。四川省“21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南充市特级教师陈斌在谈到母校对他的影响时说:“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母校并不太响的名字确实让我感到有压力。但是,母校教给我的负重自强的精神和敬业作风,却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铸师魂,是新生的“第一课”。早在五十年代中期,通过三至五天的新生入学教育,集中对新生进行以“学师范,爱师范”、“做一名优秀人民教师”为主题的强化教育,勉励学生热爱教师职业,巩固专业思想,刻苦学习,将来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这一师魂塑造制度作为学校的优良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育师能,增强教师工作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必需具备教师工作应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师能的培养,是一所师范大学办学质量、育人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励教’的主要内容。”佘正松说,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西华师大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长期注重强化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人文素质教育计划和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四个部分。在文科学生中开设公共必修课《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以及《自然辩证法》、《科技文献检索》等公共选修课,在理科学生中开设公共必修课《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文化学》等公共选修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学校每两年修订一次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结合学分制的全面实施,突出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了教师专业课技能培养体系,包括教师教育理论课体系、技能课体系和实践体系。在学校总的课程体系下,各院(系)积极探索,国土资源学院实施的“绿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技术系实施的“课程体系分层”的导师负责制和培养“多重能力”结构教学模式、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实施的“分型教育”培养模式、化学化工学院实施的“两阶段三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等都各具特色。
――重视学生从教基本技能的培养。西华师大从2000年开始实行师范技能证书和素质拓展证书制度,开设了“班主任工作与德育艺术”、书法、教师板书版画等课程,以及结合新课改的学科教学论。要求学生在实习之前必须通过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简笔画、普通话、音乐、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外语水平测试,否则,不安排教育实习,不能毕业。每2-3年举办一次中学校长论坛或讲座,仅2005年,邀请中学特级教师上示范课20余次。各院系积极探索师能培养模式,如文学院举办的“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生命科学学院开展的“制作动植物标本”竞赛、音乐系开展的师范技能“五项”训练等活动对学生技能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实习上,从第五学期开始,分别通过以班团活动为载体,开展小型试讲活动;8-10人的小组试讲互评;推荐一、二名优秀选手参加院系组织的试讲比赛;指派老师领队到实习基地学校进行全程指导;优秀实习生教学比赛等措施,强化从教能力和素质培养。他们的做法,被国内同行专家誉为“对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和推广价值”,并获得2004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从1992年开始,西华师大对大学生科研课题进行资助制度。通过举办教师学术报告会、学生科研报告会、成果展示会等多种形式,营造和强化科研氛围,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学研究。以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组织校内课件制作大赛、计算机网页设计大赛等。2002年以来,为本科生科研立项185项。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各种科技竞赛活动,有119人次获国家级、省级奖励43项,获先进集体奖4项。
强素质,毕业学生持续走俏
佘正松说:“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他们参与人才市场竞争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为此,西华师大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两课”教育为主渠道,以师德培养为重点,以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活动为载体,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早在1994年,学校提出了“向课堂5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课堂教学成为该校学生综合质量教育的主要阵地。从1985年开始,学校将“学生劳动周”列入教学计划。1987年以来,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20多个,社会服务站点100余个。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项目都在20个左右,直接参与活动的学生年均12000多人次。2002年以来,学校荣获全国、全省性先进集体28项,32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90多项。通过这些活动使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学生积极要求上进,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967人,发展学生党员7283人。
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选择该校毕业生的首要因素。近几年来,用人单位纷纷前往该校遴选人才。2001年,成都十八中学拟进16名青年教师,邀请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参与竞争,经过各方面的严格考核,该校学生施展才华,过关斩将,被录用14名。德阳中学拟从全国选拔5名毕业生作为师资,该校前往应聘的5位学生,通过试讲和综合考试,全部获聘。该校毕业生持续走俏成为一道为亮丽的风景线,为社会所关注和好评。正如四川省教育厅一位处长于2004年陪同教育部师范司领导到该校检查工作,在教师座谈会上发言时所说:“我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向西华师范大学的老师鞠躬。我的小孩从初中到高中都是就读于成都市的一流中学,他的班主任老师,都是西华师大的毕业生。”
让我们来品味一组数字:
1994年,川东片区中学语文竞教一、二、三等奖全部由西华师大中文系毕业生包揽;1995年,曾宪梓中师教育基金奖四川省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是他们的毕业生;当年,南充市6个曾宪梓中师教育基金奖获得者中有5人是他们的毕业生;同样在当年,四川省35岁以下的竞教破格提拔的11名高级教师中,他们的毕业生就占了7位。
2000年以来,西华师大毕业生在省级以上的中学教师竞教比赛中,获得奖项50多个。特别值得一提的事,在2000年全省高中化学教师竞教比赛10个一等奖中,该校化学化工学院就有7名毕业生荣获一等奖;2004年,该校数学与信息学院1999届毕业生、执教于南充一中的袁铭,荣获全国中学数学说课竞赛一等奖……
近60年来,西华师大累计为国家培养了10余万名专门人才,80%以上的毕业生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据不完全统计,在四川近年来有9位该校毕业生担任地市一级教育行政领导,578人担任中学的正副校长,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中学校长51人、普通中学校长194人,在各类中学校长中,其毕业生约占三分之一。一些国家级、省级示范中学如川北的广元中学、绵阳南山中学,川东的广安中学、岳池中学,川中的乐至中学,川西的德阳外国语学校,川南的宜宾一中等,该校的毕业生约占三分之一,有的还接近一半。媒体曾多次对他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追踪报道。
拓领域,强化职后培训与教研
西华师大在精心为基础教育培养职前教师的同时,不断拓展办学领域,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于1956年就创办了函授教育,培训川北地区的中学教师,成为西南地区最早为中学教师提供职后教育的高校之一。建立了“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并以全省4所中师学校为基础,建立了4所初等教育学院,先后8次举行四川省的新课程改革、小教大专毕业生和小学、幼儿教师等培训,培训教师近8000人。学校积极开展服务基础教育的“教训一体化”培训模式和“研训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研究,并以国家“九五”重点规划课题《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在川、滇、黔三省100多所中学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教师20000余人次。以国家“十五”重点规划课题《西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为龙头,在西南地区15个县(市、区)200余所中小学进行教师培训,培训教师达25000人次。2003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落户西华师大,中心以整合全省的教育教学研究资源,规划、指导和促进全省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为己任,加大与中学合作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力度,仅2004年,就为全省中小学批准科研课题42项,投入20万元作为课题研究资助经费。
写在后面
面对四川省基础教育繁重的任务和发展机遇,西华师大党政班子审时度势,统一认识,牢牢抓住发展主线不放松,瞄准办高水平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目标不动摇,弘扬“负重自强”的校园精神,一门心思谋发展,真抓实干促发展,千方百计地推动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现在,学校占地面积近2500亩,校舍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近231万册,拥有3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9门省级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学校成为国家确定的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单位,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四川省中学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基地、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和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目前,学校正在积极规划,准备通过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四川,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