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专家学者谈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11-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一提法是前所未有的。那么,如何实现环境

友好,完成“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呢?日前,在国家环保总局举行的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健全立法体系是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

要想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在实处,关键是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传统的环境保护主要采取末端治理措施,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个模式必须转变。

转变观念,首先要从一些部门领导的思想认识上开始。领导某一决策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对环境保护起着决定作用,可能会给资源、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变化。其次,要提高公众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让公众参与监督、决策和立法,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广泛参与是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基础。再者,我认为健全立法体系是一个关键。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进展较快,先后制订了土地资源法、森林法、水资源法等自然保护类法律,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污染防治类法律;此外,还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等环保行政法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存在可操作性和功能性不强的问题。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我建议国家首先要通过立法定期地公布强制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产品及技术路线,在一定时期内逐步使落后的生产技术向着高新技术、工艺和路线上转化。其次,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其有能力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进行技术升级和换代,从而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实际上,在我们的经济建设中已有这样成功的实例。在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当中,还需要建立配套的评价指标和技术方法。要很好地发挥环境监测这只“眼睛”的作用,将环境质量、污染控制与绿色GDP的评价指标相结合,树立新的政绩观。

正视现代城市“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态,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是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巨大挑战。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城市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内集中爆发,产生了一系列称为“城市病”的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能源匮乏、大气污染、交通拥挤……它们已经或正在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为保证“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必须尽快根治以上城市“病”。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过去对这些复杂性问题的研究仅限于单个或部分子系统的组合,缺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系统中人、自然、工业系统和谐相处的全方位发展策略;缺乏从城市及城市群区域统筹着眼,系统解决能源、水资源、物流循环、交通和土地规划等综合生态调控策略。以上状况极大削弱了我国对城市“病”的解决能力,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十一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尽快解决现代城市“病”,从而构建一个环境友好型城市。

大利推进资源的节约利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齐建国

在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口在搞工业化建设,当时国际资源的价格非常低廉,发达国家通过大量进口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资源完成了工业化。今天,有超过世界50%人口的一些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而且发达国家的人均资源消耗依然保持在高水平上,这使得国际市场资源的价格达到了极高的程度。我们的工业化必然要在高资源成本条件下进行,中国必须把节约使用资源与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从经济理论上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节约应该是企业的微观行为。价格竞争机制能够促使作为理性经济人化身的企业最大限度地节约使用资源,政府没有必要去干预。因为资源节约本身就是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的基本途径。但是,我们并不反对政府针对资源利用效率问题推进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下列四个领域,政府应该大力推进资源的节约利用。第一,对市场价格不敏感、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非营利部门。例如,与政府相关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本身和大量的公用事业单位,资源效率低下,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第二,中国仍然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存在大量制度性浪费,有人从浪费中获利。例如,政府和公用工程建设中的大量低效率问题,建筑领域大量节能节水技术得不到应用等。第三,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但在中国的文化中也普遍存在“炫耀性消费”和“形象性过度消费”等浪费资源的现象。第四,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主要核心资源储备不足,不仅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而且对核心资源的利用也具有外部性。

核心内容和关键支撑

清华大学教授陈吉宁

环境友好型社会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其中,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在企业层次上,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励传统技术和产品的生态化改造,在产品设计阶段逐步开发、应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计,降低生产领域的环境影响;在行业层次上,重点推进环境友好型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把上游的废料作为下游的原料,并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建设生态工业园;在区域层次上,重点推进环境友好型关键技术之间的链接,实施环境友好型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生态产业和环境基础设施链条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发展,从不同范围、不同区域实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特别是要培育绿色消费群体,通过转变消费方式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

技术革新与进步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支撑条件。应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通过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突出自主创新、综合集成研究和系统的综合防治,以生命周期评价技术、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物质流分析技术为重点,开发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分析与评估技术体系;以资源恢复和循环利用、环境恢复与污染控制、温室气体减排三类关键技术及相关工艺设备为重点,开发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共性技术体系,优先解决影响我国生态与环境的重大问题,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并符合国情的生态与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明显改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