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融涵当代价值的抗战文学新作

2005-1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程精棉 我有话说
几十年来我国曾经涌现出大批抗战文学佳作,塑造了许许多多爱国英雄的光辉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但是由于思想认识和文学观念的局限性,作品的人物塑造存在着脸谱化和概念化的缺憾。进入文学新时期又有一些
青年作家涉足抗战题材,伴随着自省意识的觉醒,求“新”求“变”,先后创作出一些具有新意的作品,拓宽了抗战文学的审美视野,当然值得欣喜。但是也有人在求“新”求“变”中表现迷茫,误认为当代读者不喜欢宣扬英雄主义的作品,片面以人本体的思考取代过去对战争本质的思考,忽视甚至漠视对英雄主义的歌颂,结果使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遭到消解,丧失了抗战文学固有的崇高美、悲壮美。毫无疑问,随着时代的发展抗战文学也应该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基本命题,历史的英雄主义和民族的英雄主义却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值得反复书写。张宏志的长篇小说《血色黎明》正是紧紧围绕这个基本命题进行了富有开创意识的艺术实践,并且取得成功。

小说取材于华北敌后冀南地区的抗日斗争。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抗日斗争主要在敌后,而冀南地区是敌后抗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占领与反战领、扫荡与反扫荡、清剿与反清剿,斗争异常残酷。残酷而惨烈的战争环境可以使人性、人的内心世界和灵魂得到淋漓尽致的披露,也为英雄人物接受考验提供了严酷的契机。作家把他所要写的人物放到这样的环境中接受考验可谓安排巧妙。这使得人物塑造避免了理想化和模式化,使英雄人物的身上既放射着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辉,又没有人为的拔高,显得真实可信,丰满、鲜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