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瘦瘦高高的王赢走在校园里,和其他同学没什么两样,他要正常地上课、学习、锻炼。和我们讲起话,还可以看到他的面颊微微发红。
他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研三的学生,但还有另一个身份:学生政治辅导员。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必须都是政治上、业务上足够优秀的。先辈曾说,这是一项有出息
3年过去了,学生们现在已经信任起他们的辅导员:夜晚10点以后,是他忙碌的时候。每周的例会,学生的电话,同学的来访都让他应接不暇。
1953年老校长蒋南翔亲自倡导创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50多年来,结合学校新的实际,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随着学校在校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政治辅导员制度得以创立和完善,同时学生辅导员也逐渐过渡为以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为主来担任。在清华280多名本科生辅导员队伍中,像王赢这样从学生中走出来的硕士生、博士生占到了87%。
辅导员选拔:优中选优
“双肩挑”,清华人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政治辅导员。一肩挑业务学习,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是从高年级选拔出来的,他们和学生的年龄、经历接近,同吃同住同学习,对学生思想情况十分了解,工作也容易为大家接受。
这支队伍是如何选拔培养的呢?
清华人喜欢研究,对辅导员工作他们也有自己的一系列流程措施。用干事业、做学问那样的精神做这项工作,这是清华大学辅导员的体会。
工程物理系学生组长于涵由辅导员做起,今年毕业留校。他说,辅导员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一年级就重视选好苗子,通过实际工作的考验和选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较大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早压担子、早受锻炼。
通常的培养程序是:大一担任班级主要干部;大二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进入系学生组织任职;大三进入校级学生组织继续锻炼或留系换岗后继续工作;大四起开始担任系学生组织主要干部(系团委书记、系学生会主席)或担任低年级小辅导员。
打好基础之后便是选优工作了。一般来说,在大二下学期期末就要初步确定本届学生中适合作为将来的辅导员或主要干部培养的人选。在确定了培养对象之后,要根据干部的特点和培养方向的需要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岗位。此后,年级辅导员和系团委要对这些干部重点“跟踪”、重点培养,在一定的时候还可以有目的的进行一些专项培养和培训。
辅导员的选拔决不是到了选拔时限的“一锤子买卖”,而应该把它看作一个相对长期的在实践中再培训、常考核的优中选优的过程,这个“相对长期”起码是一年时间。
也就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从培养对象中挑选一部分德才兼备、工作能力较强、在同学中有着较高威信的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专项再培训。
经过一年的再培训和考核,实现优中选优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进入角色,相互成长
做辅导员的都有着相同或不同的工作经历。
在工程物理系学生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中,记者看到从大一到大四,每个阶段辅导员都有着明确的工作职责:要完成的思想教育及事务性工作、党建工作的详细内容;指导所负责各班级进行集体建设,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增强各班集体的凝聚力;与其他部门配合,做好贯穿全程的就业教育和就业导向素质教育……
面对每位政治辅导员遇到相同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独自的处理方法。
于涵有着一段夜晚陪学生绕操场跑步的经历,目有是为了帮助有网瘾的学生改掉这个不良嗜好;
王赢在新生大一军训时,20多天每天往医院跑,那是为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寻医问药。
学生对他们的信任感便在这一件件小事中建立起来。辅导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因此在学生面前没有老师天然的权威;辅导员的威信只能靠平时细致的工作,靠与学生交往中表现出的良好品行。
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熊卓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加强辅导员的培养,这是对辅导员个人负责,更是对“培养人”的中心目标负责。
“年轻时进行一些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训练,学会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对今后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都会大有好处。”这是许多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的感言。
年轻的辅导员渐渐懂得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的基本理论,晓得了工作方法。协调不同任务、平衡不同目标的能力有了提高,承受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渐长,更加自律、务实。而这些无疑是对一个人长远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特为辅导员编印了《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手册》、《辅导员之友》等书籍和内部刊物,并举办每年一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和每月一次的辅导员沙龙,为辅导员提供交流提高的平台。在热烈的讨论中,思想在碰撞,认识在深化、理论与实践在交汇、在融合。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证辅导员的岗位津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了保证辅导员的业务和工作共同发展,学生辅导员上岗时,各院(系)和业务导师要共同为其制订科学合理的业务计划。对于本科毕业留校担任辅导员的青年教师,保留其研究生入学资格,担任两年政治辅导员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教师担任辅导员的,学校在其业务进修、外语培训、出国等方面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