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蒲公英”在太湖畔生根

2005-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像“蒲公英”,追随父母的足迹飘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无锡,吸引了160万进城务工农民,而其后则是17.2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目前,他们中有91.3%在无锡市公办学校就读,江阴市和崇安区更是100%吸纳,远高于江苏省民工子女公办学校入学率75%的比例,列全省第一。如此成绩深究原因,无锡市市委
书记杨卫泽是积极的推动者。三年前,时任苏州市市长的他,因“一个月连跑五次苏州中学解决难题”、“十六次为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协调进展”而被冠以“最关心教育的市长”之名。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今天的农民工子女,将是明天的无锡新市民,他们今天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明天的无锡市民素质。为“新市民”教育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是无锡体现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和谐宜人新无锡的重要举措。

三种模式确保“蒲公英”安全“着陆”

日前,记者挑选了三所外来人口子女就读的学校进行了“明查暗访”。

记者来到无锡市中联幼儿园。小院内,红色的塑胶地毯上摆放着滑梯、蘑菇亭等大型彩色组合玩具;走廊尽头的伙房里,厨师正准备午餐,糖醋排骨、炒包菜和青菜面筋汤。园长邱依军告诉记者,中联幼儿园是无锡市第一所面向流动人口子女开办的公有民办幼儿园,每学期600元,外加月70元伙食费,比省示范实验幼儿园每学期近2000元的收费“低廉”多了。今年,无锡市教育局和南长区教育局共拨款4.5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并促成其与无锡市实验幼儿园和芦庄实验幼儿园结成帮扶对子。幼儿园由原来不足50人增至现在的140多人。

无锡市金星中学操场上,上初三的“篮球迷”单旭鹏告诉记者:“老师对我们的关怀甚至超过了本地学生”。据了解,外来民工子女在学生会干部、三好学生中占55%,入团比例超过57%。校长强美君对记者说,学校办学规模和硬件建设已进入市公办初中前四强,1414名学生中外来民工子女占55%。为把孩子们融在一起,学校发给班主任的学生名单,除姓名、性别等外,没有任何其他人为“标签”。为消除自卑、增强自信和集体荣誉感,学校要求人人参与体育竞赛、文艺活动,并专设“心连心信箱”、创办心理健康小报。“小主人为无锡城建献计”金奖获得者倪燕、第三届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江苏赛区市级金奖获得者王兰等都是“新市民”。

无锡市徐民桥小学的硬件与前两所公办学校相比有明显差距,但还是能看到政府的身影。东墙的红色“助学榜”上,醒目地写着一长串助学单位和个人名单。学校创办那年,区教育局捐赠了45台电脑,建成了电脑教室。校长汪雪梅是安徽人,2001年来无锡创办了徐民桥小学。外地退休教师、没转正的乡村教师和外地来的非师范类大专生,构成了该校的全部师资。今年上半年,学校花1.5万元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站,“里面的中小学教育资料和课堂实录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帮助很大”。如今,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到了73%,50%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汪雪梅说,现有1020名学生中,2/3来自低收入家庭,尽管每年都收不齐学杂费,但今年她还是拿出4万元给学生新添置了图书。毕业升学到初中的孩子,有很多成了班干部:“金星中学的学生会主席王蓉、少先队大队长杨帆都是!”汪雪梅颇有成就感。

长效保障机制让“蒲公英”生根

在2004年央视“城市中国”系列活动中,无锡市入选“中国最具活力城市”,并获“农民工满意奖”。当时到京领奖的副市长麻建国告诉记者,无锡令农民工满意,很重要的就是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17.2万不是个小数目,它占无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5%。

早在四年前,无锡市教育局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公开承诺“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公办学校就近接纳为主,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失学”。普通公办学校、10所公办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和33所外来流动人口子弟学校,构筑起无锡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安全网”。自2002年下半年起,无锡又向两头延伸,设立了不同收费标准的幼儿园,并取消了对外地户口学生进高中的所有限考规定,收费与本市学生统一。

为调动学校积极性,无锡市教育局按照当地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标准,从城市教育附加经费中向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等量足额拨付办公经费,并多方筹措资金,给这些学校补助。崇安区教育局更是拨款200多万元,为农民工子女占81%的广新小学新建塑胶操场、建立校园网。对纯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教育局组织其与公办学校“结对子”以规范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好就坚决取缔。

特困农民工子女家庭学杂费减免、发动本地学生赠送衣物和学习用品、免费为流动儿童体检。“尊重、关怀,这是无锡为‘新市民’营造的良好的舆论氛围”,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人说。2003年,无锡市外来儿童权利保护工作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誉为“无锡模式”加以推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