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红寺堡――区域协调发展的杰作

2005-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我有话说

 

区域协调篇

48岁的回族农民马英成在他的家里接受记者采访时始终面带微笑。幸福、满足、自信都生动地写在他的脸上。

走进他家那宽敞明亮的院子,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辆八成新的红色桑塔纳轿车。马英成告诉记者,这辆车刚买不久,主要是为自己出行方便。再一打听,记者更感到惊奇:他家一年可有20多万元的纯收入!

说起几年前的往事,这位脸上布满岁月沧桑的农民,在话语中更是带有浓浓的沧桑感。他家原来住在一个干旱少雨、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的小山村,全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全家人命运的转变,是从1999年搬到这个村落开始的。这个村庄现在被称做红寺堡开发区大河乡香园村,位于宁夏中部同心县与中宁县交界的一处黄土高台之上。香园村原来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红寺堡开发区原来也曾是个蛮荒之地。

现在的红寺堡开发区已是田成档、渠成网、公路畅通、林木繁茂、六畜兴旺的绿洲。

一片亘古荒原是如何变成扶贫绿洲的呢?

1994年9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正英率领专家到宁夏考察。在宁夏中部距离黄河不远的红寺堡地带,他们发现了适合扬黄河水灌溉的有利条件。经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政领导和有关专家反复协商,一个伟大的构想就此产生:将黄河两岸集中连片的荒地开辟成新灌区,安置南部山区的贫困群众,让他们从此彻底摆脱贫困!1995年1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1998年8月,国家计委批准开工建设。一个月后,工程正式开工。

按照人的意志,滔滔黄河水被引到干渴的荒原。1999年,就有4万贫困群众满怀希望告别家乡到这里创业了。现在,红寺堡开发区已在荒地上开发出34万亩水浇地,来自山区七县的16.4万移民在这里重新组成了两个乡、两个镇88个村。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开发区制订了“分散搬迁、集中安置、统一投资、系统管理”的移民搬迁模式,提出了“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四年温饱、五年发展、六年脱贫、八年致富、十年小康”的奋斗目标。

红寺堡开发区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何国攀和工委副书记陈任新告诉记者,去年,开发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452元增加到1660元。早期搬迁的群众已经超过2000元了。

葡萄、枸杞、桑蚕、美国红提、沙生中药材纷纷到这个原来寸草不生的地方安家落户。最令人欣喜的是,当地人吃到了本地温棚里产的新鲜蔬菜。

开发区从建设之初就惜水如金。多项节水措施,确保了农业稳产增收。现在,开发区内每亩用水仅80至120立方米,远远低于邻近地区。

红寺堡开发区,这个在千古荒原上崛起的绿洲,缩小了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正朝着良性循环的目标迈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