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1日下午,一位来自新疆的母亲满怀着感激将一面锦旗交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领导的手中,眼里噙着泪花 “感谢学校的关爱,感谢同学们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 学校和同学的关爱让身染重病的段均泽重新站了起来,让我们这个不幸的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信工
秉承传统传承爱心接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1960年建校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建设条件十分艰苦。建校校址距离南京市区20公里,各种建设物资都要通过手提肩扛运至学校,甚至连生活饮水都要师生到几公里外用板车拉回来。如果要去市区办事,师生们都要乘船过江,往返需要一天时间。
艰苦的办学条件没有折服他们,反而磨砺了师生之间共同关怀的情谊。1967届毕业生蒋伯仁上学时家境贫寒,唯一的一双布鞋洗了以后就只能光脚进入教室上课。当时学校的院长罗漠发现后,买了一双球鞋和一双布鞋送给这位普通的学生。多年后身为山东省气象局局长的蒋伯仁每每谈及此事都感慨 两双鞋事小,但母校的关爱对一个学生的一生成长却影响深远。
老一辈在创业的筚路蓝缕中播种了“爱”,今天,南信工继承了这一传统,并用“爱”来办教育,拓展了“爱”的内涵。学校党委认为 “教育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其本质是‘爱’”。长期以来,学校凭借这种理念,坚持把校风建设落实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表达“关爱”,用实际行动让校风精神变成学生的信念。学校涌现出一批以志愿服务为宗旨的学生社团,他们在校园里开展义务献血、爱心捐赠等活动,还自行成立“爱心基金”,用募捐、勤工助学、爱心义演等方式筹集物品和经费,不仅帮助同学还经常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体现出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节拍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人生驿站,对此,南信工运用该校“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新时期校风和“求实、求真、求新、求善”的大学精神来熏陶每一位学子。
当前的社会日渐进步,在校大学生大多缺乏生活的磨炼,物质上的富足让他们对书本上提到的“艰苦”、“朴素”一类词汇反应极其平淡。针对部分学生消费较高、生活浮躁的现象,南信工开展了重温校风活动,结合“母亲节”和新生入学教育对学生开展亲情和感恩教育,通过给父母写一封信、和父母算一笔成长费用账等活动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此外,学校对学生的关爱更体现在学生遭遇困难、挫折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2005年1月,2002级大气科学系的段均泽同学突发重病,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巨额的花费让他本已清贫的家庭不堪重负。学校得知情况后,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了以“我们用爱心挽留”为主题的捐款、献血活动,上至校领导,下至普通师生纷纷行动起来,用爱心与时间与死神展开了一场生死赛跑。学生们听说献血可以让段均泽免费用等量的血液后,纷纷卷起袖管,短短6个小时就有来自学校各院系的155名学生献血近4万毫升。一个体重只有75斤的女生,在献血的头一天背上书包来到采血点,为了达到献血要求的80斤以上体重,她甚至在自己的包里塞了满满两瓶矿泉水。还有的女孩子见到鲜血容易头昏,即便如此,她们还是勇敢地站到采血车上,用她们的话来说“同学的生命更重要”。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前后一共募集钱物和血液折合人民币超过20万元。
走出校园用实践关爱社会
南信工的“爱心教育”在用爱心育人时,更引发出该校学生争相用爱心和自身回馈社会的热潮。该校认为 “我们的‘爱心教育’只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我们所要的结果就是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用爱心去回报社会,这才算是实践了大学的教育本质。”
气象学科是一个高科技的行业,社会的各行各业都缺不了它。气象专业的学生个个都是“香饽饽”,然而在他们身上却找不到心高气傲的影子。“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光荣传统在学校延续着。如今,南信工的学生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主动走向基层,走向西部。几位到云南耿马的志愿者深切感受到当地的贫困与落后,在看到很多孩子连学都上不起时,每人每月拿出400块钱给这些孩子们做生活补贴,让他们捧起梦寐以求的书本。三年来,该校共有48名毕业生志愿者服务西部。其中有多名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又继续留下来为西部建设挥洒青春。
社会实践是南信工“爱心教育”走出校园的一种重要形式。2004年和2005年暑假,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两年中,共有110多支校级重点团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今年暑假,在该校的“湿地使者行动”中,“湿地使者”小分队队员们一边对太湖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一边骑上单车,到宿迁、苏州、上海、镇江等地进行湿地环保宣传。目前,“湿地使者行动”已经成为该校的社会实践品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