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进社区起着净化灵魂的作用,我们专业演员更需要群众的掌声。看到老大妈拿小板凳一坐,小孩子一挤,百姓争相观看我们的表演,这才算到了基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风趣幽默的讲话引起了众人的阵阵欢笑。据她介绍,自2004年她在北京麦子店社区成立了第一个面向市民的公益性曲艺表演平台“百姓书场”以来,她每个活动日都会到书场为社区群众说书。目前,“百姓书场”已先后十多次深入社区、工地、农村等地为群众义务演出,成了深受群众欢迎的大众品牌。
建立家庭文化阵地是辽宁省营口市建新社区的特色。家庭才艺展示、家庭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使得该社区“家家有书香、人人读好书”,并出现了一些学习文化、传播文化的典型。据该区党委书记韩桂敏介绍,田丽是一位下岗职工,几年来写了40多万字的心得笔记,收集了90多万字的学习材料,成了身边人争相学习的典范。今年75岁的孙路友活到老学到老,创作了130多个快板段子,坚持为社区宣传好人好事,他的表演赢得了居民的喝彩。
一支带不走的“文化轻骑兵”
“以前是送文化进社区,大家唱一唱,跳一跳,文化队伍走了也就结束了。如今,我们为社区培养了一群土生土长、能唱会跳的演员,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文化轻骑兵’。”来自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的黄吉林道出了他们的经验。该馆利用文化区的优势,挖掘、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培养了一大批社区文化骨干,增强了社区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文化馆每月召开一次文化专干的例会,每年举办5期包括民族民间舞蹈、摄影美术、作品欣赏等内容的培训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从理论高度阐述了培养有文化、有道德的文明市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他解释说:“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社区文化建设,而培养和造就有文化的公民,就必须以社区文化为依托。”
带来一批过硬的文化设施
“文化进社区容易,但要真正进入居民的心里却不容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有过硬的文化设施作为支撑。”扬州市市长王燕文在提到扬州市的文化进社区建设时说。从2003年至今,扬州市相继明确提出“社区活动用房不低于250平方米”等要求。目前,全市50%的社区达到或超过了省规定的标准,社区办公大都具备了“六个一”,即有电话、电脑、打印机、VCD、彩电和相机。
“硬件建设是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舞台,也是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上海市文明办副主任陈振民尤为强调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在社区文化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据他介绍,从1998年到2002年,上海市文明办斥资1717万元,改建、扩建了40多个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项目。2004年,上海市政府投资5亿元,建成室内活动面积8.9万平方米。此外,至2004年底,上海还建立了199所社区学校和117家东方信息苑,满足了居民“上场”、“上网”、“上学”的需求。(本报扬州11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