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镇化不能忽视小城镇

2005-1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每年有1800万人从农村迁往城镇。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李兵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其
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小城镇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

城镇化势头难挡

李兵弟分析说,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其中的关键是要实现农村的小康。农村人多地少,有5亿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处于隐性失业的状态,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状况就需要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转移出来。1978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2%,现在是58%,短短的二十六七年使3.7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未来十多年,农村人口还要再下降十多个百分点,每年依然会有上千万的人口从农村迁往城镇。城镇化势头不可阻挡,但从我国国情来说,不可能像人口较少的国家那样,仅依靠发展几个主要的大城市,就可以集中全国大部分人口。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分正确。我国的城镇体系总体上应当是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金字塔结构。塔尖是作为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骨干城市(以少数特大城市为主),塔身是区域性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塔基是数量众多、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他们各自发挥特定的功能和作用,相互间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重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

在城乡发展结构中,小城镇承上启下,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还是城镇化的基础支撑。小城镇的比较优势是能就近吸纳农村人口,可以成为农民工回乡的创业之地,乡镇企业的再生之地,县域经济的富民之地。现在国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有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是小城镇,因为小城镇可以直接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它的比较成本可以使大量农民转出来并呆得下去。小城镇建设可适应农业向“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方向发展的要求,为农业产业化创造适宜的软、硬件环境,为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和农产品加工、贸易、运输等提供便利的条件,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连结供需双方“纽带”和信息交换平台的作用。

李兵弟认为,“十一五”期间应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各项设施的配套水平,强化小城镇集聚产业的功能,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积极引导农民有序转移,就地就近进入小城镇。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推进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向小城镇集中,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尊重小城镇发展优胜劣汰的自然过程。对于小城镇发展来说,更应注重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否则我们会因自然资源被破坏而使经济发展受阻,因历史文化遗产的毁坏而丢失特色和吸引力,因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受到惩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