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等教育要多样化发展

2005-11-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采写:王庆环 我有话说

 

高林,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教授,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

教育周刊:我国正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此,您的认识是什么?

高林: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受国家、地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所推动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但是,大众化的概念不仅是指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占适龄人数达到某个百分比,美国学者认为百分比只是一个警示线,大众化的确切涵义是当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超过某个百分点后,警示大学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必须实现多样化发展。现在我国高校在校生达到2200万,每年招生700多万,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发展到这一警示线:2200万大学生不可能都培养成科学家、教授这样的学术性人才,因此,我们要在多样化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要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实施多样化的办学实体。

教育周刊:那么,请您详细谈谈多样化。

高林: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得到借鉴。在澳大利亚,大学有4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培养未来科学家、大学教授为主的研究型大学,通常历史悠久;第二种是随着工业化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大学,一般也实施学术性的高等教育;第三种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起来的应用型大学,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实施应用性教育;第四种是高职院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德国的情形与此类似,大学分3种,第一种是包括像柏林大学这样秉承精英教育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和像柏林工业大学这样的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第二种是应用科技大学;第三种是职业教育。在我国台湾,大学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技职教育大学两大类,两类中都有本科、硕士、博士,高等技职教育类学校中又分为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和专科学校,科技大学除本科外,也培养硕士、博士。参照这些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我国的大学在一种类型上发展是存在明显缺陷的,如果我国现有的700多所大学,都想往高层次研究型大学发展,走精英教育的路子,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就要出现严重问题。

教育周刊:请您谈谈目前我国所缺乏的这种应用型大学与其他类型大学的不同之处。

高林:应用型大学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随着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具体来看,应用型大学有4个特点,一是在服务对象上,主要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二是在办学途径上,产学研相结合和产学合作教育是学校办学与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三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大部分教师要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四是在教学上,具有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和学生智能特征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应用型大学与学术型大学的不同点是她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这类应用性人才的显著特点是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具有“一线”工作的性质,而对“一线”的内涵比较形象的解释是:一旦这些岗位工作停止将造成生产或生活服务的直接中断。与高职不同的是高职一般采用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而应用性本科则采取学科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学生的学科知识面更宽一些,基础更厚一些,掌握的技术层次更高一些。

教育周刊:如此看来,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一种类型非常鲜明的人才,他们是怎样一种人才呢?

高林:我曾参观过一个德国援建的工程,看见一个手拿图纸的德国工程师在发现技术工人的焊接不太符合要求时,马上拿过焊枪焊了一个标准模式的,这名工程师实际上就是应用型大学所要培养的人才,工人能干的,他也能干,而且比工人干得更好,但同时他又是一名能组织和指挥现场的工程师。我到德国考察时,德国科隆科技大学的校长向我介绍说,他们学校有法律专业,而属于学术型大学的科隆大学也有法律专业,但前者的培养目标是企业的法律顾问,后者则是做法官。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他们对学生传授的知识结构也不同,科隆科技大学的学生要学一定的企业知识,还要到企业去学习。在就业上两所学校的学生通常也是井水不犯河水,而且毕竟是企业多,法院少,对科隆科技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要大许多。可见,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与其他类型的大学是不同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但在我国,这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还不成规模,比如法律专业是没有德国这样的分类的,导致了学生在哪个方面都不专。我们国家培养的工程师也多是组织和设计工程的设计型工程师,缺乏对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教育周刊:您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近年来提出了办应用型大学,也在力行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在这种实践中您有什么体会?高林:我们从8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性高等教育的探索,当时的认识只是把专业设置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上都没有进行改革。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到来,我们提出了应用型大学的概念,并较系统地阐释了应用型大学的宗旨和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先后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模式和应用性本科的学科应用系统化课程体系,并在学校遴选专业进行教改试点和教材编写,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整体看来对应用性本科的改革还处在攻坚阶段,由于应用性的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有很大差异,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改革的关键,从教师的个体讲,我们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学校的整体讲,我们要解决教师的结构问题,这个结构不仅仅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还要有经历性结构,既要有来自重点大学的理论性好的学术型教师,也要有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应用能力和教学潜质的应用型教师,还要有一些外聘的和来自企业的教师,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师队伍结构。

教育周刊:现在除了你们学校,在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方面,全国的情形怎么样?

高林:我认为我国近30年内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成立的大学都应该走这条路,教育部的领导也曾提出现在的700多所高校中要有一半以上朝这个方向走。近年我们举办了几次“应用型大学学术研讨会”,全国许多大学都来参加了,大家是很认同这条路的,有很多学校也正在走这条路。

教育周刊:现在人们对大学的实用主义有一些议论,应用型大学走的实际就是一条实用主义的路,对此,您怎么看?

高林: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说美国大学有三个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实用没有什么不好”。可以说,这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一部分大学必然从象牙塔、边缘化走向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我认为我国的一部分大学必然要走向实用,但不是实用主义,任何大学都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生涯发展,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要走向实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不是就不发展精英教育了,高水平的学术型大学始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类型,否则就又不是多样化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