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数学学院,像文兰这样的优秀中青年专家还有很多。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张平文教授是长江学者;朱小华博士与田刚教授合作的研究成果被有关数学同行称为“近10年内复几何研究中一项突破性的工作”;从事球堆积与密码学研究的宗传明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奖获得者,他的研究成果被美国的《数学评论》和《数学文摘》一致评价为“惊人的结论”,2004年他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扬名世界的中国航天也凝结着北大数学学院师生们的心血。房祥忠教授等负责开发的CZ-2F运载火箭可靠性安全性评估系统,针对产品结构复杂、数据类型多、产品组件多、试验样本量小等的特点,设计了快速适用的运载火箭可靠性安全性评估方法和软件,为“神舟”工程作出贡献,为此北京大学获得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表彰。
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院所结合、以人为本的运行与管理机制符合高校数学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北大数学学院在科研教学体制上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1980年,北大成立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实行系所结合的体制,确保一部分研究能力强的老师有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1988年,数学研究所进一步推行开放流动机制,完善系所结合的体制,确立了教师每两年调整一次,至少2/3的人员轮换回学院继续其研究,并从事教学工作,少数人确因研究计划需要,可经批准后适当延长。
数学研究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重要研究成果的获得往往既要有长期的积累,又常常需要有一段时间集中全部精力作高强度的研究。一个人的创造高峰有阶段性,多数人的重要高峰期在中青年。所以国际上一流的数学研究所除把极少数已被证明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的极为杰出的数学家聘为终身研究员外,其他研究人员都要定期轮换,而且重点吸收的是青年人。正是在此理念的指导下,1995年北大成立数学学院,在确保北大基础数学方面的优势的前提下,把触角伸向应用学科,学院每个系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发展规划,而教研人员可以在院内流动,寻找最大程度发挥其能力的岗位。如一些原来搞基础数学研究的老师,自愿转向信息与金融数学,原来偏重于数理统计和计算数学理论的也可以把兴趣转向更多的应用统计问题和科学计算问题。
2003年北大数学学院90年院庆时,中国数学界的泰山陈省身先生曾亲笔题词:“领导中国的数学”,并说北大数学史就是中国现代数学史也毫不为过。2005年6月,中央正式批准北大建设“北京国际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并引进蜚声海内外的数学家田刚教授作为中心主持人,通过专题学术年活动和创新研究团队的培育,建设一流的国际化数学研究与交流平台与一流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造就新一代世界领先的数学家;推动数学在科学和实际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数学研究和教育水平,北大数学正努力将中国数学研究屹立于世界数学之林。
在培养青年专家和创新性人才方面,除了推行院所结合的研究所科研机制和发展数学研究中心外,北大数学从多种途径探索新路子。据北大数学学院院长张继平教授介绍,自1986年正式开始招收博士后以来,在北大数学科学研究博士后站工作过的博士后人员中,已有24人取得了正高级职称,成为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和教学骨干。流动站根据博士后工作的特点,组织管理工作主要着重于为广大博士后开展科学研究,提高自身研究水平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同时对他们在研究工作方面也严格要求。流动站也尽最大的努力,为大家提供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的平台,为以后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在学院90名教师和科研人员中有教授53名,其中有中科院院士5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10名。多年来,学院70%以上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都工作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中科院院士姜伯驹、张恭庆、文兰都为本科生开课,让学生领略一流教学的魅力,教育部曾发文向全国各高校推广北大数学学院名教授、院士上讲台的经验。
“以江泽涵、段学复、程民德为代表的老一辈数学家为数学学院树立了严谨求实、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正是在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的鼓舞下,数学人才能既完成好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在科研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代数学研究与教学领域同样取得卓越成绩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继平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