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建设和谐教育的几点思考

2005-11-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兆山 盖笑松 我有话说
建设和谐教育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建设和谐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

一、关于和谐教

育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和谐教育的内涵。

从宏观层面看,和谐教育应该是指教育发展的区域和谐与教育发展的城乡和谐。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城市的教育相对发达,乡村的教育相对落后。这些教育上的差距与不均衡不仅反映在教育的投入和办学条件上,反映在教育的发展规模上,也反映在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以及教育质量上。如何加快西部地区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发展步伐,缩小它们与发达地区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是我们建设和谐教育的首要任务。

从中观层面看,建设的和谐教育是指我们要努力缩小城市中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距,实现校际间发展的和谐;各地根据具体条件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适当的空间,实现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和谐;国家在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重视基础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和谐;国家还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的和谐。

从微观层面看,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不仅要适当的缩小班额,使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使发展水平处于高低两端的学生得到教师的特殊培养;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克服只重点选拔培养一部分升学有希望的学生和只关注学生的应试素质培养训练等教育问题。和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机会,实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二、关于和谐教育建设的价值取向

建设什么样的和谐教育,怎么建设和谐教育,必然涉及和谐教育建设的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即建设和谐教育究竟是以社会需要还是以个体需要为出发点的问题。社会、教育和人三者间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变个体需要为社会需要的过程,教育总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塑造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因此,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教育不是从教育自身出发的,也不是仅仅从人自身出发的,必须以是否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本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点的。我们所建设的和谐教育必须能够帮助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能够造就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与人自身和谐发展需要的统一必然是建设和谐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

从和谐教育建设的社会取向看,实现社会和谐,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共同追求。中国古代就有大同社会的理想,西方也曾有对“理想国”、“太阳城”与“乌托邦”等美好社会的构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最高目标追求。我们今天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重要步骤和阶段。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教育完全应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战线,是实现未来社会理想的强有力手段。

从和谐教育建设的个体取向看,教育从来都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有效工具。社会关系决定教育,教育是社会关系借以影响人的最根本手段。我们办教育就是要为社会造就培养各级各类的和谐发展的人,同时也要满足每个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需要,以及满足每个人千差万别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兴趣需要。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和谐教育的任务是努力使我们的教育实践真正坚持教育方针的指导,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真正造就出和谐发展的人。

三、关于和谐教育的实现途径

建设和谐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首先,政府和社会要为和谐教育的建设提供各种保障措施,诸如加大教育投入,在政策上支持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和农村教育的发展,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待遇,帮助各级各类学校提高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及其执行教育方针的能力水平。教育本身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觉调节自己的发展规模与速度,调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等不合理的教育结构。

其次,学校要注重人际的和谐、课程设置的和谐以及培养目标的和谐。学校的人际和谐主要是指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的人际和谐。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打造良好的和谐人际环境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课程是人的培养蓝图,为保证培养目标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育“德”的课程、育“智”的课程与育“体”的课程要和谐;一些大中专院校基础性课程、应用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也要和谐。培养目标发展的和谐主要是指我们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的学校应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出发,改造一切不利于人的培养的问题与方面。

最后,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成人社会建构了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这个环境又必然影响和塑造着这个社会中的学生。因此,和谐教育关注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中更广阔的领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谐教育要从生态系统论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的成长,致力于优化上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例如提高家长教养水平,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引导和规范传媒内容,发展和利用文化设施,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等。和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努力创造一个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背景,使学生得以成长为和谐的人。(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