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铺陈画景,更是为表达和创造一种校园精神,提升文化品格。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和他的同事们着重从名园、名石和名人三处落笔,追求着质
做足名园文化
北区是十中本部,本身就是一所名园。园内多文化遗存,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两个,一是清代的织造署遗址,与此相连的西花园曾是织造署为清帝建造的行宫;另一处就是北宋采集花石纲的遗物,西花园的瑞云峰。在民国时期,这里又留下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建筑,如大礼堂、长达图书馆、太炎楼。此后又有多届校友留下的已巳亭、来今雨斋等纪念性建筑。它们与参天的古树互相辉映,给老校区带来浓浓的文化气息。
在北区校园,十中始终扣住了名园的庭园特色、古典风格。据校长柳袁照介绍,学校在规划建设中,修,遵循的是修旧如旧;改与建,不忘与周边的建筑和谐。“如果是春秋两季的小雨天气,走在西花园内,或是坐在来今雨斋眺望,那一刻心头掠过的是古典园林的意境”,这是柳袁照的个人感怀,也是真实的十中景致。其古典之美、和谐之美滋养着学生心田,熏陶出文雅之气。
做足名石文化
瑞云峰,这块北宋年间秀出太湖的灵石,皱、漏、瘦、透美不胜收,尤其是多雾天气,烟雾就从它上百个玲珑剔透的孔中飘然而出,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还因与宋徽宗采集江南花石纲有关,被写入了《水浒传》。
2000年,十中扩张名校优势,走集团化办学之路,合并了原苏州第八中学,成立了十中南校区,后又在南校区创办了振华双语实验学校。南校区原为纪念春秋时期赤谰将军的相王庙所在地,又与在清代出过两科状元的彭定求、彭启丰故居状元府相邻,同样有着历史积淀。围绕北区的瑞云峰,十中将石文化从老校区一直铺展到南校区,现在全校不仅有瑞云峰,还有了相云峰、状元石,整个校区从南到北因而有了美的连线和起伏。
据柳校长介绍,相云峰高7.2米、宽2.8米、重42吨,产于安徽山区,是他和同事跋涉千里觅得,与瑞云峰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南校区由相云石又衍生出了相云楼、相云园、相云广场,与相云广场隔路相望的亭子被称作了相云亭。状元石安置在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柳袁照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以‘状元’冠其名,一是因这是一块象形石,两条鱼上下腾跃组合一条圆形大鱼,中有一孔,寓鲤鱼跳龙门之意;二是振华紧邻‘状元府’办学,立‘状元石’名副其实;三是十中与振华以‘精品化’为办学宗旨,以培养一流人才为首任,状元者第一也,勒石以勉励师生永远奋发向上。”
在十中人心中,石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品格,相云峰雄奇,状元石厚重,它们与质俱生的大气值得师生学习;石的那份对天然品质的坚守,永恒、特立独行的气质,更是值得学海行舟人效仿。
做足名人文化
苏州十中的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振华女子中学。创办人王谢长达是王鏊第十三世孙王颂蔚(清光绪六年进士)的夫人,著名的教育家和妇女活动家。学校一开办,就得到了当时的社会名流章炳麟、蔡元培的鼎力支持,两人都亲自担任了校董,李根源、叶楚伦、竺可桢、张一?等也出任过校董。1917年王谢长达的三女儿王季玉硕士从美国学成回国接管校务,学校声誉从此日胜一日。章太炎、胡适之、吴贻芳、贝时璋等著名学者先后到学校讲学,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夫人、法国孟纳博士、英国剑桥大学院长佛莱女士等都先后来校讲学指导。从那时起十中就开始了国际性的交流。此后从十中走出了一大批名人,社会活动家费孝通、科学家李政道、高能物理学家何泽慧、妇产科专家王淑贞、作家杨绛、记者彭子冈……柳袁照认为,名人是一所学校的宝贵财富和骄傲。名人所具有的超群品质,更能励师生之志。
按惯例,名人是藏在校史馆的,可十中却把名人请出来。十中的楼名、园名都和名人相连,王鏊厅、可桢楼、子冈楼、元培楼、太炎楼、一?楼……在每个楼名、园名旁,还刻有名人小传。十中还有一处名人“聚会”的场所――闻道廊。这座两层仿古建筑,分上下两层,一层为嵌墙石刻的名人碑廊,二层是校园师生的书画作品。每周一清晨,数千名学生经这里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课间午后,学生在闻道廊内上上下下,哪怕是最不经意的一瞥,青春的目光都可能和名人的目光相接。这就是潜移默化。
塑造文化校园,十中盯住了名人、名园、名石做“三名”文章,在刻写楼名、园名、石名时,大多采用了集字的方式,有集名帖《曹全碑》、《张迁碑》的,有集大书法家褚遂良、颜真卿、赵孟?、何绍基、吴昌硕的字的,名家墨韵给校园平添了一股书卷气。校园,成为十中最鲜活的文化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