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将相和”与构建和谐社会

2005-1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广 郭秀芬 我有话说
“将相和”取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武将廉颇与文臣蔺相如彼此间发生的一段史事。是时,廉颇是著名的军事将领,在多次与诸侯及强秦的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蔺相如是著名的政治家,以胆略和雄辩名扬于诸侯列国。史载,蔺相如出身低贱,曾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缪贤知其为智谋之士,等待
时机将其推荐给赵惠文王。恰巧赵国得到了传世至宝和氏璧,秦王闻信,发使至赵国,欲得之。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缪贤当即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在秦国的朝廷上,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终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大夫。不久,秦王又约赵王相会于渑池,蔺相如陪同赵王赴会。会上,秦国君臣几次欲辱赵王,都被蔺相如识破,并相应地给予回击,令秦国君臣尴尬万分。归国后,赵王论功行赏,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倍受人们仰慕。

蔺相如的快速擢升引起了廉颇的强烈不满,说道:“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微劳位居吾上。”并扬言说:“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之,不肯与会。有一次乘车出行,远远地看见廉颇的车队,马上叫御者把自己的车子转入横巷,等廉颇的车子过了之后才出来。这个地方就是今天河北省邯郸市内的回车巷。

蔺相如的门客对此都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太懦弱了,纷纷表示要离去。蔺相如对他们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众人深以为然。廉颇闻之,甚是惭愧,于是肉袒负荆,至于蔺氏之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从此二人前嫌尽释,比肩事主,结为生死之交。这也是“刎颈之交”一词的来源。

显然,战国时期,赵国的强盛是与它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分不开的。从古至今,知错能改就已十分难得,而廉颇将军能够幡然悔悟,登门谢罪,且赤背负荆,则更是出于至诚了,可谓千秋典范。蔺相如在与廉颇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则采取了忍让、求同的态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个人荣辱于度外,顾大局,识大体,展示了博大的胸怀,更是后世效法的楷模。

无疑,追求和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既是人伦之道,又是君子之德;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应保持适当的限度,中正不偏,和而不同,防止情欲失和,行为偏激,背离人道。这些内容都是贵“和”思想的集中体现。社会的和睦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离不开朋友、乡里、上下级、人己关系的道义相待,相互扶持,如果我们都能以德交友,严己宽人,敬老爱幼,扶危济困,那么,人们追求的贵和乐群的和谐社会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这里,“将相和”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无疑应该继承这种精神。人和至贵,人和兴家,人和强国。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人与人之间的融洽,追求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和谐相处,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作者单位:邯郸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