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切时如需:欧阳中石的追求

2005-11-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
欧阳中石山东省泰安市人。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博学多优,在国学、逻辑、戏曲、诗词曲、音韵学等方面

有极深造诣。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5年以后,他主持创办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教育专业,在书法教育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建成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书法教育体系,为我国书法事业和传统文化研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他力主书法教育和研究必须立足中国文化,倾力构建书法教育与研究的理论体系,主持了众多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成果令人瞩目。

墨香只是欧阳中石书房的特色之一。屋角,一只火箭模型几乎顶到天花板;书架上,数帧黑白、彩色的戏曲剧照似乎悠然有声;四壁皆书,所涉庞杂,更显示出主人研究领域的广泛与兴趣爱好的广博。

桌上一本相册,打来一看,正是欧阳中石与邱成桐、王元、杨乐等几位数学大师对座相谈的照片。“这是为了纪念陈省身先生,邱成桐撰了一幅长联,由我书写的。”欧阳中石说。

看着照片,欧阳中石颇多感触 “邱成桐先生写过论文,研究文学与数学的关系。而且,他还能写非常工丽的汉赋体的文章。一个数学家,旁及如此广泛,文学功底甚至远远超过一些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人,这说明要把学问搞到高处,必须有很厚的功底才行。而现在学科分类日趋于细,难免缺乏一种必要的综合。”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书法专业建设存在疑问 在今天计算机普遍应用的社会中,书法还是否有用 对此,欧阳中石也一直在思考。在不断探索、不断吸纳的过程中,他对书法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有人以为书法就是写字,这个观念不对 ”他说。

数年前,他曾写过一幅作品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赋以生机。中石孜孜以求者如斯而已”。如今,他将“赋以生机”4个字换成了“切实如需”。“这段话改了很多次了,”他说,“我认为还是‘切时如需’更精当。”

欧阳中石认为,书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的需求,才能对今天的社会有所裨益。“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汉文是联接结晶的串珠,书法是串珠发出的光环,书法专业要从这个光环切入,研究中华文化,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文学科。”

在瀛台,他看到清帝乾隆写的四个字 “对时育物”,心中不觉一震 “‘时’是个很重要的概念,乾隆都意识到了,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

为此,他要求自己、也鼓励学生们广涉博学,努力将书法专业办成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型专业体系。他曾在中学施教数十年,几乎教遍了所有的中学课程。他说 “看起来,似乎是不务正业许多年,但这种经历是一笔财富。因为这些经历,在我的心里都有积淀。”至今,他还常常给他的博士生讲起中学的化学课 “提纯和结晶是做一切学问必经的过程 ”

在北大读书时,欧阳中石曾受到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张岱年等学界泰斗的指教。一次,欧阳中石将自己写好的论文交冯友兰先生指正。冯友兰看过后,慢慢说道 “这篇文章不能用啊。”

“为什么 ”冯先生一字一顿地说 “一定要言人所未言!”

欧阳中石觉得,和这样的学人、师长交往是一种幸福。现在,他的学生们也正在感受这种幸福。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书法名家,他的日程总是被安排得非常紧张。但是,不管多忙,每个星期一的晚上,他都要到教室去,亲手指导学生临摹、创作。尽管两年前,他已经把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的职务交给了年轻人,但是,对他钟爱的书法专业和他关心的学生们,他一刻也没有松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