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放源代码软件不具有商业价值吗

2005-1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陆首群 我有话说
开放源代码软件在全球取得了日益广泛的发展,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目前,全球Linux市场每年正以2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将达350亿美元,其中桌面应用将达10亿美元,占3%。开源软件架构崛起,与IBM、Sun主导的J2EE架构和微软主导的.Net架构形成了三角鼎立的竞争态势,打破了某些软件巨头经营商业软件的垄断局面,
迫使他们降低产品价格,拿出自己的应对方案。

开放源代码软件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种灵活的、符合用户自身利益的选择,为中国软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可以说,开源软件的出现搞活了全球的软件业。微软的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他们目前对待Linux的态度是共存,针对某些解决方案,也采用一些开源软件(如火狐等)与其视窗操作系统搞系统集成。他们认为,微软应向开放源代码软件学习包括如何控制软件模块及其集成的成本、如何吸收或参照开源社区这种开发机制的有益经验、如何增加透明度以赢得用户更大的信任等。

近几年,国内开放源代码软件发展很快,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据赛迪顾问公司统计,2004年中国Linux销售增长率为45%,比同期全球销售增长率高34%,高出约1/3。中国市场容量和潜力很大,但在人才、技术、投资、商业模式和市场成熟度等方面与欧美国家尚有一段距离。

为了加快中国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发展,在开发机制方面,要形成社区开发和企业开发互为补充的两种机制,前者主要是搞创新,后者主要是做稳定,即做好工程化、产品化工作。国内至今尚未形成社区开发的机制,多是关起门来做,缺乏开放性,无法充分利用全球高达数千名有能力进行开发创新的人才及其成果。

对于开放源代码软件来说,孤立地开发或推出一个产品(发行版)是不行的,必须形成围绕该产品平台的生态系统,即把大量丰富的应用软件移植到这个产品平台上来,该产品必须能预装到一些必要的硬件体系结构中去,必须能与众多外围设备匹配衔接。而移植、预装、匹配是需做大量测试、修改工作的,涉及成百上千个企业协同工作,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为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开发出性能好、水平高、价格低,符合用户需求的、在全球能进入主流的产品,否则要吸引或取得全球广大企业、社区的支持,共同营造一个生态系统是不可能的。当然在营建生态系统过程中,还要取得广大企业、特别是拥有丰富资源和影响的跨国公司,以及有关社区的大力支持。笔者认为,以Linux为例,全球最终的主流产品估计不会多于3―4个,而中国或亚洲要争取成为其中的1个。

中国主要Linux企业现有五六家,具有多年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与国内一些大用户联系密切、互动性良好。这几年相继开发、完善推出一批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扩大,甚至在一些大客户订货招标中一度击败外国同行。但总体来说,这些企业规模还不够大,力量还较弱,资金不雄厚,只有摒弃“宁当鸡首、不当牛尾”,“单打独斗”的陈旧意识,实行国内联合、国际合作才是出路。

产品开发决不能寄希望于“一次成功”,要建立产品持续发展、不断升级的能力。无论在开源软件或商业软件中出现缺陷是很自然的、经常的,关键在于要很快找到解决对策,为用户及时提供“补丁”,这个周期不能太长,这方面的服务必须跟上。我们在有关高档人才和服务意识上尚有差距。

必须指出,开源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应用程序以及编程工具的源代码都是公开的、开放的,但其体系结构,指架构文档的细部,软件模块配置/包装等工程化、产品化技术是可以不公开的。我们可将其看作为包含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也是区别各种开放源代码软件(如Linux)不同版本的根据。有人说,开源软件(或自由软件)由于受其倡导的规则(如GPL)的限制,它将不具有多少商业价值,形成了“软件免费、服务收费”的畸形模式,甚至压低了包括商业软件在内的软件价值,是过眼云烟,成不了气候。这些人根本不明白开源产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三步曲:即“开源软件――工程化技术――技术服务(纠错、升级等)”,这样的认识是十分浅薄和模糊的。

过去,开放源代码软件免费或只收成本费,往往陷于长期亏损的怪圈不能自拔,同时用户使用时发现问题也无人负责。这段历史已经过去。目前开放源代码软件已经进入了产品化、产业化、持续发展阶段,出现了十几个不同的商业模式。立足于开放源代码软件与工程化技术相结合,立足于在软件开放条件下的不同的、可执行的许可证授权方式,在薄利多销、扩大市场战略指导下,依托有效的开源商业模式,走上盈利的良性循环,这就是中国开放源代码软件产业的新机遇。

作者系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主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