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规范管理,并给予经费保障。今年,北京工商大学共投入25万元,以04级学生为试点,变传统的分散实践为集中实践,变以往的个别实践为全员参与,将思想教育与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开展了建校以来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社会实践活动。
构建递进式实践体系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北京工商大学确定了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初步形成分层次递进式系统化的社会实践体系。
大一年级的社会实践定性为“认识性”社会实践,主题是“走向社会,接触实践,了解国情,接受教育”,形式主要为社会调查。大二年级的社会实践定性为“服务性”社会实践,主题为“参与实践,增长才干,磨炼意志,争做贡献”,形式以志愿服务、扶贫支教、义务宣讲、文化艺术下乡等为主。大三年级的社会实践为“创造性”社会实践,主题为“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学以致用,促进就业”,鼓励同学们进行科技创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争取产生社会效益;鼓励学生参与与专业发展方向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为就业打基础,使社会实践不仅让学生受教育,做贡献,还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学生未来就业,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择业观。形式包括校园科技活动、科技扶贫、法律援助、就业见习、专业实习等。
突出“四个结合”的特色
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安排上,北京工商大学突出“四个结合”的特色,在实践育人、全面育人方面开辟了新路子。
坚持与时代主题结合。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历史背景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北京工商大学确立了“走进农业、农村、农民”的主题,安排了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义务讲解、走访抗日老战士、参观革命遗址等活动,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感受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坚持与专业特点结合。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北京工商大学确定了一批服务小分队和服务项目,组织学生运用专业技能分析社会现象,解决技术问题,从而激发青年学生成长进步、奋发有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与地方实际结合。北京工商大学利用良乡校区的区位优势,将房山区作为学校最主要和最大的社会实践基地,结合各个实践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地理文化资源,确定了不同的实践项目,着力为地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各项实践活动富有实效。
坚持与就业准备结合。北京工商大学对学生就业工作早安排、早准备,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找准自身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为今后的就业做好生理、心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方面的准备。
把握“取得实效”的关键
不让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要让“学生受教育,教师长知识”,是北京工商大学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在今年为期一周的集中社会实践中,该校13支实践分团的旗帜飘扬在房山区十个乡镇的近百个村落,近千名学生的足迹踏遍了房山区的土地。在开展的扶贫支教、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咨询、环保宣传、文艺下乡等活动中,学生们认识了国情、体察了民情、增进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一次次地被感动,一次次地受教育,从而学会了思考,感受到了责任。
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走进社会大课堂,通过自己的实践了解更为全面的社会情况,收获更为深刻的思考,将为以后服务祖国和人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科部教师陈晋文说:“我们‘两课’教师要坚守两个阵地:一方面要在三尺讲台上坚守好理论阵地,用正确、科学的理论教育人,另一方面也要始终牢牢地坚守好社会实践这块更加广阔的阵地。这两者都要过硬才是一个合格的‘两课’教师。”
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朱倩写下了这样的体会:“参与社会实践对‘两课’教学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两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适当的加入实践的环节无疑会激发学生了解国情,参与实践的热情,与教学环节相辅相成,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