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植根沃土十载情 众手浇灌文明花

2005-1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周玮 我有话说
从1996年开始,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如暖流般淌过农村的广阔田野,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义诊药箱背进偏远山村,把先进文化带到村村寨寨……持续不断的热潮温暖了亿万农民的心窝。

植根十年,硕果累累。在各地各部门的努力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三下乡”播撒

的种子正在祖国大地开出文明之花。

“三下乡”:为了农民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

没有亿万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农业进步的出路在科技,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农民提高的根本在素质。循着这一思路,1995年10月,中宣部、文化部、农业部等8部委联合发起文化下乡活动,收到很好效果;1996年底,中宣部、文化部、农业部、卫生部等10个部门把文化下乡进一步引向深入,联合发起并组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从刚一开始各部门“单打独斗”到后来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10年间,“三下乡”活动的主办单位由最初的8个发展到现在的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14个部委。

为了农民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下乡文化科技卫生工作者植身沃土,不辞辛劳。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三下乡”活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蓬勃发展。抓住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薄弱环节,深入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把“三下乡”活动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结合起来,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改进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三下乡”活动如今已成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形式,统筹城乡发展、密切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载体。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发展农村文化科技教育事业,迫切需要改善农村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

不断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途上,这项“民心工程”也将愈发显示出勃勃生机。

“多”下乡扶贫救困成风尚

送书、送戏、送电影、送医、送药、送科技……“三下乡”活动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广袤农村大地。在活动过程中,“三下乡”实践者们切身感受着广大农民群众对丰富文化生活、科学生产方式的渴求与期盼,同时也感觉到,只有引导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三下乡”活动中,争取全员参与,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10年间,越来越多的部门与人员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互帮互助、扶贫救困渐成风尚。

安徽省的“三下乡”活动由起初只是文化、科技、卫生等几个部门参与,拓展到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司法、公安、民政、财政、广电、新闻出版、农业等多家,近年来有的市还根据自身实际,先后动员体育、文联、社联等单位参加;辽宁沈阳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民营企业参加“三下乡”,扩大了社会参与面。

“三下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加:由临时申请到列入财政专项预算,由政府部门投入到社会各方面共同投入。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每年从宣传文化事业费中拿出几千万元开展“三下乡”,仅资助中央文艺院团下乡慰问演出就有400多万元;文化部每年送书下乡的经费达3000万元;农业部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三下乡”集中活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组织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每年都有几百万青年学生参加。

河北省每年财政列支9500多万元“三下乡”活动经费,实施“宣传文化示范工程”“太行山革命老区宣传文化工程”等。广东每年都安排4500万元资助文化下乡,5000万元资助科技下乡,2100万元资助卫生下乡。

人力与财力资源的源源输入,为“三下乡”活动带来了更多新内容。

“三下乡”由当初的仅仅送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扩展到送理论下乡、送政策下乡、送法律下乡等。2005年初,湖北省组织11个部委一同下乡,开展科技支农、文化宣传、企业帮扶、医疗服务、法律普及、环境保护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农民得到了“一站式”服务。广大农民更全面地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懂得了更多的法律和市场经济知识,切实增强了致富奔小康的本领。

坚持一个“常”字

“三下乡”的队伍走到哪里,老百姓就跟到哪里――许多“三下乡”工作者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形。农民群众期待的神情令人感动,也促使了“三下乡”向常下乡的转变。

河南省组织大型集中下乡服务活动与面向农村开展经常性服务相结合,通过帮助农民选定科技致富项目、广播电视常年开办专题服务栏目、市县专业技术人员与乡村各类技术人员经常进行帮带交流等形式,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常驻乡”,让农民群众长期受益。

坚持一个“常”字,需要一套机制来保证。吉林省在组织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把促进“三下乡”活动常下乡作为课题研究,并且找到了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课时化、阵地化的新路子: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实现活动内容的项目化;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教育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中,规定学时和学分,实现活动的课时化;规定志愿者和团队确定相对固定的实践活动基地,实现活动的阵地化。

城乡共建活动是辽宁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思路,而“三下乡”活动也被作为城乡共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沈阳在全市城乡深入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在2003年共建216对的基础上,又组织96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市级以上文明村结成共建对子。目前,全省共结3800多对共建对子,共建活动成为变“三下乡”为常下乡的一种有效形式。

把文艺的种子留在农村,把“送文化”发展为“种文化”,变“常下乡”为“留在乡”。广东省的各级文艺演出队伍既是演出队,又是“播种机”。在送戏下乡的同时,组织强有力的文艺辅导队伍,开办包括舞蹈、戏剧、音乐、文学、美术、摄影、书法等各艺术门类的讲座和培训班、文艺学习班,辅导各地挖掘、整理、创新民间艺术,大力培训农村文艺骨干,提高各地文化干部业务素质,使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解决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江苏省科协系统自1998年来举办各类培训班48000多期,有480多万人次参加培训并掌握了一门以上的生产技术,他们成为当地的生产骨干、种养能手和致富带头人。

10年来,河北省共培训农村文化骨干44.22万名,办科技培训班9.66万次、培训农民760.5万人,办医务人员培训班2.83万次、培训医务人员97.29万名。

农村里有了一支支不走的“三下乡”队伍。丰富的文化生活、科学的生产方式、文明的生活观念就这样留在了农家院落、田间地头。(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