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性大学里,其教学虽然较之过去有较大力度的改革,如学分制的实行
时代需要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他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品质,还应该具有优良审美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种现代型人才的培养,还是像过去那种只注重专业自身的单一知识结构的培养模式或缺少艺术的教育与美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国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伟大目标,要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就是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即是过去我们曾倡导过的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早在我国古代的周代,就开创了“制礼作乐”的制度。使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规范的语言与行为,即为“礼”;孔子提出“乐以教和”的主张,其教育与自身修养的终极目标为艺术化行为与审美型人格。20世纪20年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便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教育思想,虽然这一美好愿望未能得以实现,到20世纪末,我国的南京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相继成立了艺术学系,旨在通过对全体的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理解能力,陶冶学生性情,使之开阔胸境,提升其人文修养,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真善美和假恶丑是它永恒的主题,将其人的内在隐性的情绪、情感与潜意识梦幻般感觉或精神以外化显性的图形符号表现出来,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审美感受。与语言文字符号相比,它应属于另一信号系统――即形象符号之类,但它所传达的信息恰如文字符号一样。美术是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不朽作品都是文化发展的结晶,所寻求解决的同样是人类社会生存的价值问题,具有其深邃的人文意蕴;二是真正的艺术都是不同时代不同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再现的还是表现的,人们通过这些作品,不难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作用与思想观念上的自然引领,难怪西方席勒等人的艺术教育观都将艺术、伦理道德与社会政治三者之间关系视为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联的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格的基本类型大体分为“实用型人格”与“审美型人格”。前者以功利为目的,强调自我得失,冲击与破坏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后者往往超然于社会物质现实之外,追求精神的自由、愉悦与满足,致使日趋完善的人格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审美型关系。人们审美过程的心理活动,往往伴随着一种物我两忘的超然于生活现实之外的精神愉悦性活动,如此恒长的审美活动,将染化人们逐步形成“审美型人格”的经由之路。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再是仅限于文字,而是图文并举,社会生活中对图形符号的极大依赖性是空前的,为信息快速传递的巨大作用也越来越表现出其他语言符号的不可替代性,由此而产生的“图、形、色”各自或相互间塑造与配置艺术的相关知识与高品质审美追求所需的美学相关知识等一系列问题,便成为人们日常广泛接触或多有缺失的问题;另则,现今时代与未来时代的社会生活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达和物质的丰富,人民越来越需求精神的丰富与满足,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离不开艺术与审美,故而社会给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果说我们的教育仍然置时代之急需于不顾,安于现状,那么我们将向社会所输送的人才,能否真正地受到社会的欢迎,就值得我们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