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从内蒙古乘专机返回北京。秦宪安摄
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和聂海胜驾驭神舟六号,联袂飞向太空,再次
――环绕地球77圈,历时115小时32分,总行程325万公里;
――穿越轨道舱与返回舱,顺利完成工效学评价等空间科学实验;
――发送上百条指令准确无误,操作上万个动作无一差错……
中国载人航天从此进入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中国航天史册,从此增添一次完美的太空飞行。
黄金搭档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呈垂直状态平稳地矗立在草原上,这是飞船落地的最佳姿态。
看到眼前的画面,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激动地说 “我们航天员的表现完美无缺。”
费俊龙和聂海胜后来回忆,两人在着陆瞬间几乎没有对视一下,就分别按动电钮切割伞绳,时间毫厘不差,有效地避免降落伞拖倒返回舱。
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中,凡是重大控制动作和重要空间试验,都需要两人配合完成。因而,良好的心理相容性是两名航天员在多天飞行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费俊龙沉着冷静,富有主见。在最后阶段的专业技术考核中,教员为费俊龙设置了许许多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发现,顺利排除。有一次考核,教员一共设置了五个答案,可他竟然答出了六个答案,经教练组认真分析,证明他是正确的。
聂海胜胆大心细,坚定执着。他认为正确的事情,总是矢志不移去做,绝不讲任何条件。在模拟舱强化训练中,聂海胜一练就是七八个小时,中途不休息、不间断、不喝水、不上厕所。教练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 “不苦,这才是真实的训练环境。”
费俊龙、聂海胜清楚地知道,两个人不但要熟悉自己的工作,还要理解别人的工作,互相意会。不管在训练中还是训练后,他们都待在一起,从性格、脾气、爱好,从对事物的判断、反映、表情等每一个细节上,加强对对方的了解。两人甚至发动妻子一起交流,共同研究加强协同配合的方法。
今年7月,入选“神六”任务的航天员确定后,费俊龙和聂海胜被编为一组,他们愈发刻苦,全身心投入强化训练。
为了成为最佳组合,他们不争主次,不争高低,互相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分析双方的特长与不足,力求发挥最大潜能。在训练中,他们除了对自己的操作动作了如指掌外,还反复进行换位练习,熟练掌握对方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强化默契感。
飞船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产品星罗棋布。经过坚持不懈地艰苦训练,他们俩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倒背如流。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一人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另一人马上可以说出它的颜色、位置、作用。40万字的操作手册,他们都能背诵下来。
在太空飞行的五天中,飞船上为他们提供了备用的操作指南手册,可费俊龙和聂海胜从来没有动过。地面的专家称,他俩的配合“像左手与右手一样”。
10月17日凌晨,费俊龙和聂海胜从太空凯旋。当这两位航天英雄相继走出返回舱,一只手挥舞着鲜花,另一只手又不约而同地握在一起时,人群禁不住为这对中国航天员队伍中的“黄金搭档”欢呼喝采。
这一刻,祖国为他们而骄傲,他们为祖国而自豪。
我愿飞得更高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前夜。
即将出征的费俊龙、聂海胜在纪念簿上留言 “为祖国母亲骄傲 为五星红旗欢呼 ”“继往开来,神舟与我同行;天地往返,祖国在我心中。”
祖国,是他们心中无比圣洁的领地。为祖国去飞翔,是他们埋藏在心底的崇高愿望。
1982年,费俊龙中学毕业,正赶上空军到学校招收飞行员。三代单传的他瞒着父母报了名。因初检后眼底检查散了瞳,带着墨镜的费俊龙一回家就露了“馅”。
当天晚上,费俊龙坦白“招供”。听到这个消息,父亲一阵沉默。第二天,父亲终于开了口 “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干得好才对得起你的选择。”
对飞行的选择,费俊龙没有后悔。在四年的航校生活中,他的学习训练成绩一直很优秀,每个科目都是第一个“放单飞”。1987年,他从航校毕业,在以后的工作中以连续安全飞行1599小时22分的骄人成绩,荣立二等功,成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6年6月的一天,正在外地出差的费俊龙接到所在部队的电话,要他参加预备航天员的选拔。他虽然第一次听到“航天员”三个字,但知道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会飞得更高更远。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经过对身体的各部器官严格细致的检查,费俊龙的医学临床检查顺利过关。接下来,他又接受了航天生理功能检查。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上升到五千米、一万米高空测试耐低氧能力;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前庭功能……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而费俊龙坚持到了最后。
面对选择,聂海胜比费俊龙表露得更为直接。他说,我是为飞行而生的。
儿时在放牛的山坡上,仰望蓝天上的飞机,聂海胜梦见自己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轻轻一跃,直上云霄。
飞行是聂海胜的挚爱。女儿一出生,他就给孩子起名叫“聂天翔”。
参选航天员,聂海胜却遇到点小小的“麻烦”。
当选拔人员来到聂海胜家,妻子聂捷琳才知道这件事。选拔人员反复问聂捷琳是否同意让丈夫当航天员,她就是不松口。
聂捷琳不同意的理由很简单,当飞行员妻子的压力就已经让她喘不过气儿来,“航天员这种事中国人没做过,太危险了,我担心”。
面对祖国的神圣召唤,面对神秘莫测的飞天旅程,聂海胜义无反顾。他说 “如果选不上,我毫无怨言,但是若不敢挺起胸脯去应选,我会为自己感到羞耻。”
妻子被这位热爱飞行的男子汉深深打动了。
1998年1月,费俊龙、聂海胜光荣地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大勇之气
10月17日4时1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进入大气层的“黑障区”,空气像一堵坚硬的墙壁,猛烈撞击着飞船,巨大的过载冲击让飞船明显振动起来,噪声也明显增大,舷窗外火焰浓烈。
此时,在北京飞控中心的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领导和工程技术专家们都为两名航天员捏着一把汗。
当飞船穿过黑障,飞控大厅里传来费俊龙“感觉良好”的报告时,大厅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大勇之气,顽强之志,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在航天员大队,聂海胜勇于吃苦、坚忍不拔的意志,使战友们深为赞叹。
这个出生于湖北枣阳的农家子弟,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自幼历经生活的磨难。为了补贴家用、凑足上学费用,他割麦收稻,放牛牧羊,抓过野兔,卖过棉花,打过小工,刚上初中时就成了家中的壮劳力,小小年纪双手就布满了老茧。高中二年级时,一个假期帮工搬木材、装茶叶挣来的20元钱学费不幸被小偷摸走了。他没掉一滴眼泪,没跟家人吭一声,每天夜里独自到火车站拉板车,硬是将学费按时交齐。
没能入选首飞航天员,聂海胜不气馁,他说 “一切从零开始。”
为了提升综合素质,聂海胜加大训练难度。离心机训练,负荷从1倍地球引力的压力环境逐渐加大到8倍。他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按照训练要求,8倍压力要求持续60秒,而聂海胜每次都坚持做到80秒。
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告诉记者:“这两年,海胜在体能训练上的付出,比任何人都大。我们全家跟着他都快成运动员了。”
白天,聂海胜除了完成正常的训练以外,一有机会就上跑步机,有时一连几个小时,汗水把传送带都浸透了。双休日回一趟家,晚上就拉上妻子、女儿到广场转圈散步,不到两小时不回家。几年来,他很少沾高脂肪的食品,以至于女儿常抱怨 “爸爸一回家我就没好吃的了。”就这样,聂海胜的体重始终保持着67公斤的标准。
费俊龙常说 “一个真正的勇士首先应该是一位智者,不盲目,有预见,善于思考,有承受力。”他也是一个被战友们公认充满睿智、坚毅果敢的航天员。
费俊龙曾入选“神五”5人选拔小组,落选没有让他消沉。杨利伟的巨大成功更加激发了他一飞冲天的雄心。他深入分析自己的薄弱环节,针对“神六”任务多天飞行的特点,把训练的着力点放在耐力、韧性和前庭功能的培养上。
2005年初,航天员大队首次开始了高强度的头低位卧床训练。5天卧床始终脚高头低,喝水用吸管,吃饭难下咽,除了可以侧身外,几乎一动不动。随着血液向头部分布时间的持续,脸部充血、眼睛刺痛、鼻塞头疼、胸闷气短等感觉随之而来。到第三天时,不适感更为强烈。费俊龙就尝试着用心理调节的办法进行放松,不断为自己鼓劲,直至逐步适应了这种状态。
为在航天生理适应性训练方面多下功夫,费俊龙睡觉从来不用枕头,有时还故意把脚抬高,增强自己对血液重新分布的耐受力。为增强自己保持平衡的前庭功能,他作转椅训练尤为刻苦。“神五”训练时航天员要求达到的训练指标是2至5分钟,“神六”时优秀指标提高到10分钟。而在每秒钟18圈的转椅上,费俊龙每次都做足15分钟。
为学好自动控制理论,费俊龙专门打长途电话向在大学任教的亲戚求教,一个月下来,电话费就花了400多元。靠着这股拼劲,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他出色完成了航天专业各项课程的学习任务,顺利通过考核。
中华民族将永远铭记这两名航天英雄的骄人贡献和伟大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