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刘敦一研究员,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主任。曾任国际地科联副主席等职,第八、第九和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从事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长达40多年,是我国地质年代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是此次赴蒙古国研究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总负责人。 |
此次研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由北京离子中心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刘敦一研究员为此次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此项研究工作选择了我国“走出去做地质研究”的桥头堡――蒙古国,是首次由我国单独出资、由我国地质科学家独立进行的大规模研究活动。
简平、张福勤、苗来成、石玉若4名一线研究队员不畏艰辛,克服了路途遥远、交通工具落后、补给不足、环境恶劣等种种困难,在戈壁山区长途跋涉4000余公里,先后对蒙古国中部巴音洪格尔、南部雀巢山、南部中蒙边境索伦山等地区的岩石构造进行了研究,考察野外地质点45个,采集岩石样品400余件,总重量超过2500公斤。此次研究工作行程远、采集标本数量大,对深入研究古亚洲洋地壳变化具有深远意义。
此次我国地质年代学境外研究具有战略意义,不仅提高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水平,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地质学研究上的不断提高的实力和影响力。
(图二)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是国家矿物和其他微区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开放研究中心和分析测试服务中心,拥有大型科学实验仪器“高分辨率二次离子微探针质谱计(SHRIMP)”。借助这个先进的研究平台,我国地质工作者有了充足的技术手段作支撑,才能够走出国门开展大规模地质学研究。
(图三)蒙古国广阔的山区和戈壁,有非常好的蛇绿岩出露点,是研究古亚洲洋的演化和增生的关键地域。蒙古南部雀巢山地区研究程度极低,鲜有论文发表。
(图四) 野外研究出发前,中国研究工作人员刘敦一等人与蒙古国同行研究有关课题。
(图五)赴蒙古研究人员合影:(左起)刘敦一、张福勤、石玉若、苗来成、简平。
(图六)晚上休息时,队员们与当地人饮酒、跳舞。在单调、枯燥、恶劣的艰苦环境中,积极乐观的精神为我国地质工作者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图七)9月飘雪是蒙古戈壁常见的现象,我国地质工作者在这种变化无常的艰苦环境中辛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