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优化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战略思考

2005-11-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忠家 我有话说
优化配置大学教育资源是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我国从1994年开始,通过共建、合作、合并、协作等方式,从宏观层面上对大学教育资源进行了再配置。这次再配置,比上世纪50年代的院系大调整规模更大,影响力也更深远。在此基础上,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但由于现有大学教育
资源存量优化不够,增量扩充不足,随着学生人数激增,大学人、财、物等资源全面紧张。如何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对于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办学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新观念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先导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树立科学的大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

尽管国家对高等教育有了明确的改革思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也有了较大的成效,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政府部门和大学中仍有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没有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中摆脱出来。长期形成的“大包大揽”、“长官意志”等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根深蒂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传统的追求“大而全”的心理、“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仍然在影响着大学管理者,影响着大学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诸如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发展与规范、效率与公平等众多矛盾,具体表现为部分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只讲学校自身效益而不考虑社会公众效益,只注重从外部争取资源而不注重内部资源优化和利用率提高等。

在大学发展与改革中,首要的问题是进一步明确或调整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这不仅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先导。优化配置大学教育资源必须更新观念,必须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从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从封闭管理方式转变到开放的管理方式。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资源共享,为我所用”的观念,建立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打破僵硬的人均设备台套标准、面积标准,通过使用上的时间与空间拓展完成要求任务等等,以达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科学的发展规划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

在2002年7月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享利・莱文教授指出:不同大学的资源配置策略可以造成成本效益的天壤之别,不是2%或3%的差异,有时是400%或500%的差异;为确保对所使用的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大学必须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通过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过去很少有人不重视大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却并非所有人都真正明白制定大学发展规划的全部意义和作用,不少人没有将大学发展规划作为某一时期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蓝图来加以慎重绘制和实施,事实上,它就同战场上的作战计划和公司的发展规划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科学准确、认真遵循。

大学发展规划一般包括学校现状分析、发展目标、发展要素和保障系统四部分内容。它实际上就是一所大学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一个资源配置方案。现状分析是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客观依据,通过对自身所具有的基础进行全方位梳理,明确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从而找准坐标,准确定位,以此设计未来的努力方向和发展水平;发展目标描述大学在某一时期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既要办成什么性质和类型以及什么水平的大学;发展要素是针对和围绕发展目标而选择的拟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及领域,这是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向的载体,通常涉及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与开发以及若干代表学校特色的标志性建设项目;保障系统是指为服务于发展目标和发展要素而需要提供的人、财、物等必要资源及相关制度,即大学教育资源构成体系和配置活动组织体系,是实现发展目标的物质支柱和条件保障。

显而易见,通过发展规划将有效地实现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化、整体化、有序化和制度化.。鉴于此,大学应将发展规划的制定作为其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前提,在满足大学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满足国家、地方政府及纳税人和其他投资人的需要。

制度安排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制度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普通抽象的规划(即制度)与经济增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制度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制度是行为规则,决定经济发展中人们的行为规范;其二,制度是人们结成的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组织或体制,它决定一切经济发展活动和各种关系发展的框架。制度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规则性与秩序性,增大流量、降低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有效地利用资源。制度是通过协调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关系的激励机制来充当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制度不仅具有经济学意义,同时又是一种管理手段,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大学改革发展的关键和动力源。大学通过制度安排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是可行的。

一是要明确权责利关系,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办学规模扩大,一般大学在组织形式上实行的都是三级建制(校、院、系),两级管理,院(系)应是学校管理的中心。根据权责对等、分权与授权适宜的原则,大学应从以职能部门为中心的运转机制变为以院(系)为中心的运转机制。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使办学外部压力传递到基层,转化为内部动力。拥有了相应资源的配置权以及工作目标后,院(系)应能做到有目标、有权力、有压力、有利益,进而做到有活力,从而激活院(系)办学潜能和教职工积极性,促使其优化配置办学资源,增强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形成自主办学、公平竞争的办学格局和促进改革、促进发展的内驱力。

二是构建和完善合作共享机制。目前,合作主要是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研合作、校校合作以及国际合作等形式。在合作问题上要变“为我所有”为“借船出海、为我所用”,使合作有积极性;合作中要知已知彼,用其所长,求己所需,使合作具有实际意义;合作中要确定以贡献求共建和互利双赢的利益观,使合作有可持续性。

三是建立健全激励与监管机制。要结合学校实际,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制度,如在资金分配上,要与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效绩挂钩;在设备房屋等配置上,要与实际需求和使用率挂钩,实行有偿使用;在实验室管理上,实行分层管理(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及研究实验室)和开方式管理等。

合理的评估机制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导向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评估工作得到快速推进,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将评估纳入管理工作体系,对学校许多专项工作展开评估,如学科评估、重点实验室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另一方面科研机构、民间机构展开了大学综合实力研究,如有关研究机构开展的一年一度的大学排名,尽管人们对其权威性表示怀疑,但其社会影响还是不可低估的。不论是政府部门评估,还是第三方机构的评估,其评价结果将被政府当做财政拨款及社会、个人投入的重要参考系数,也是学校获取相关资源的重要参考依据。

大学评估体系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内部评估指以学校为主体,内部进行的自我评估和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估,其内涵主要是对教学、科研活动进行评估。而外部评估则是以学校外部人士为评估主体,对学校活动进行全面评估的方式。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内部评估重点在于改善学校内部的教育活动,即改善教学、科研活动及教育研究环境,评估主体主要由学校内部人员自主进行;而外部评估的落脚点在于改善教育投资环境,评估标准重在衡量其社会效果,评估主体主要由校外人员组成。从资源配置视角分析,外部评估显得更为直接有效,其评估结果直接反映在资源配置上。从现实发展看,实现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的有机结合,更能有效配置大学教育资源,也是今后大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导向。

(作者系长江大学党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