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25年突破一个科学禁区

2005-12-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永锋 我有话说
11月17日、18日,云南农业大学举行了一个“关门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位知名专家,聚集在云南农大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研究所里的“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繁种场里,举行了为期两天的高级别鉴定会,同时探讨这些猪的“未来科研可能”。

十几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他们认定,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的选育成功,

是我国科学家利用我国特有的动物资源,采用国际上从未采用过的连续高度近交加严格选择的科学方法,自己创新的技术路线,独立完成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

拖了三年才开鉴定会

按照国际遗传学通例,哺乳动物近交系的培育,必须经过连续20个世代的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其品系内的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一对共同祖先。相比于小鼠、兔子等医学实验动物,近交系猪尤其是近交系微型猪有许多优点。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等国的科学家就试图培育微型猪的近交系,但由于遗传变异的丧失,“近亲结婚”容易出现近交衰退,往往导致近交后代的高死亡率,没有一家的研究能连续地近交到10代以上。因此,国际科学界一度认定,要培育大型的家养动物近交系是不可能的,大型哺乳动物近交系的培育成了动物遗传育种的科学禁区。

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杨焕明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型哺乳动物近交系,是划时代的成果。它将为生物医学研究、异种器官移植和转基因动物研究等提供基因高度纯合、遗传背景清楚而又有着不同基因型的近交系猪群。

云南农大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研究所所长曾养志教授介绍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在2003年就已经进入20代,现在22代的仔猪已经出生,在原来形成的两个近交系的5个家系中,进一步分化出具有不同表型和遗传标记的18个亚系,其近交系数已高达98.6%以上。拖到现在才做鉴定,我们是想做得更确信一些。接下来我们就要做认证工作,因为认证是实验动物培育成功后可以投放市场和使用的法律法规性程序,只有条件基本具备了,才能要求国家医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投入市场。”

培育这些猪历尽艰辛

1977年,云南农业大学组织科研人员对地方猪种进行资源考察,发现西双版纳当地的地方品种小耳猪是培育近交系的珍贵资源,1979年即向云南科委申请立项研究。鉴于当时国内外都没有近交系培育成功的报道,云南省科委只同意一年给3000元的经费,进行为期5年的“近交观察”。

1980年2月份,曾养志开始承担起了我国猪近交系选育研究的第一个项目。通过深入的考察和筛选,曾养志在中缅边境一个拉祜族寨子找到了一窝可能原本就有近交传统的小耳猪。同年10月,这窝小猪性成熟后,即以全同胞(兄妹)、亲子(母子)这两种高度近交的方式让它们进行近交繁殖。1981年2月开始,陆续产下近交的第二代仔猪,但出现严重的近交衰退;第一世代只先后产下仔猪95头,只有3头存活继代;第二世代,先后生下仔猪87头,最终也只存活继代3头;以后5-6代都有严重的近交衰退出现。

许多人看到这个情况就以为没希望了,但是曾养志采取了与美、英等国科学家完全不同的设计方案和一系列特有的技术措施,使早期世代仅存的数头猪得以存活继代。每个世代仍始终坚持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并继续在后代中进行严格的选择和淘汰;遇上只有一公一母的单线传代时,他有意识地多保留几代以保证种质资源的存续。一年又一年,曾养志克服经费严重短缺,冷静面对同行的质疑,一直做到了今天。

两年前,云南省政府专门拨出1040万元,改善了研究所的科研条件――建成了以版纳微型猪近交系为研究中心的重点实验室。曾教授位于昆明和西双版纳的两座“猪公馆”里,已经生活着800多头近交系猪群,它们全都来源于最早的那一头母猪和她的儿子交配所扩繁出的后代。

人类将受益多多

培育近交系猪有什么用?国际实验动物科学理事会常务理事刘一农博士说:“以往,人类只培育成功了小型啮齿类近交系动物,包括小白鼠、中国地鼠、金黄地鼠和家兔等;它们作为医学实验的模式动物,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猪在解剖结构和生理代谢方面与人类十分接近,有了曾教授这个研究成果,就可以用猪作为‘最接近人类’的模式动物,替代那些小型动物,开展医学实验。这些猪还有一个更大的潜能,他们经过‘基因人源化改造’后,能够批量生产出人类需要的细胞、组织、器官和血液,为人类开展异种器官移植提供充足的供体材料。”

国际遗传学联合会前主席、复旦大学教授赵寿元解释说:“还有两个研究前景,一是作为生物医学实验的纯系动物。近交系动物的基因高度纯合,遗传背景清楚,从而能够减少在实验中由于个体遗传差异而造成的误差。基因高度纯合的近交系实验动物,就像物理学研究中的精密仪器和化学反应中的分析纯试剂那样,能为生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的实验材料。第二个前景,是通过近交,使近交系的基因达到高度纯合,从而形成‘纯系’,然后再用纯系进行‘系间杂交’而获得杂交优势。这已经在玉米、高粱和杂交水稻等作物上获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当前全世界只有曾教授这个品系的猪培育成功,此项工作不太容易交互开展,当然,如果基因工程控制得好,也可以拿这些猪去‘改造’其他的非近交系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