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阿拉伯半岛的明珠

2005-1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晓毅文并摄影 我有话说
阿曼,很不熟悉的国度,给人感觉相当遥远。但是当记者在地图上找到阿曼苏丹国时,发现这个只有3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并不远离中国,距我国最西的边境仅有千余公里,与北京时间有3.5个小时的时差。条状的国土面向阿拉伯海,扼守着著名的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只要这里封锁海峡,全球许多国家就可能断油,据介绍世界上消费的石
油有三分之二从这里运出,由此可见阿曼的地理位置重要。然而,尽管阿曼地处中东阿拉伯半岛,属于阿拉伯世界,但是就在中东乱局更加恐怖的这些年里,却几乎听不到阿曼有什么新闻爆炸,阿曼如同中东沙漠里的一块“绿洲”,在那里默默的发展,与世无争,结友四方,说起来有意思,阿拉伯语“阿曼”一词指的就是“宁静的土地”,真是恰如其分。

今年是阿曼建国35周年,11月18日是阿曼国庆日。应阿曼新闻部的邀请,记者来到这个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角的国家采访。初到阿曼就让人眼前一亮,给我们最强烈的印象是色彩的鲜明:天空是那么湛蓝,仿佛水洗一般,金色的阳光是那么强烈,无遮无挡地散向大地,海水是那么清沏、碧绿,岸边的海水透明的一眼就可以看见海底的游鱼、乌贼,远处绿绿的海中不断有鱼群跃出海面,一片银光闪闪,起伏的群山尽是褐黄色,不生一草一木,山峦之间却散布着一处处乡村、城镇,无论是民居、官宅、商肆、庙宇,目光所触皆为白色。

自然的环境是如此多姿多彩,人们的着装更是黑白分明。阿曼的男性,无论少长翁幼,达官街卒,均着一袭白长袍,头缠方格长巾或戴一顶圆形小帽。女性,无论妙龄小丫,还是奶娘老妪,都用一袭黑袍遮身,仅露一双眼睛示人,也有不少女性可以素面朝天出门,此乃社会的进步。黑黑的柏油路修得很漂亮,在环周皆白的衬托下,如同黑色的网格铺满阿曼的城镇,路上跑的都是好车,日本车居多。阿曼人驾车不限速,好车加好路,置身车中经常有一种飞机起飞的推背感。阿曼人对中国人很热情,说中国人好,中国对我们阿曼好,中国历史上的郑和曾四次来到阿曼。

据介绍,阿曼全国有人口765万,居民几乎都是阿拉伯人。他们还保留着氏族部落关系的残余。在国内有100多个部落,每个部落由谢赫(长老)掌握宗教与世俗权力。外国人占居民总数的10%。其中有俾路支人、伊朗人、印度人、孟加拉和巴基斯坦人等。首都马斯喀特经过35年的建设,现在已经成为海湾地区引人注目的一座现代化城市。

短短数日,记者通过镜头记述了阿曼的今天,从中可以看出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文化在阿曼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相较阿拉伯其他一些国家的战乱,让人深深地感到和平与发展是多么宝贵。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图为在一家市场里,一位身着黑袍的女士在打手机,记者经解释拍下了这张照片,阿曼的女子一般是不允许拍照的。随着社会发展,阿曼人通讯也进入了现代化,手机已经相当普及,可拍照手机更成为许多阿曼人的玩物,记者在参加阿曼一项重大活动中,就看到不少阿曼人用手机拍下现场的景像。

图为马斯喀特海港一角。

阿曼最受关注的一个景观就是古老的军事城堡和防御工事,几乎在每个城镇都可以看到,大多数具有葡萄牙风格,有着葡萄牙统治的印迹。在阿曼找一处古堡看看是不可错过的机会。图为马斯喀特城郊的一处古堡。

阿曼的航海贸易十分发达,著名的《一千零一夜》记述的辛巴达航海记据说就是以阿曼发生的故事为素材的。公元8世纪,阿曼航海家阿比达曾远航到我国广州。图为阿曼复制的一艘与阿比达当年航行一模一样的航船,摆放在马斯喀特一处交通要道。

11月18日是阿曼的国庆日,每到这一天,阿曼就举行各项庆祝活动。今年是阿曼建国35周年,庆祝活动比较隆重,在首都马斯喀特举行了盛大的部队分列式表演,数十个陆海空民兵方队走过检阅台,接受国王及大臣、外国使节、各国记者及首都群众的检阅。图为阿曼骑兵方阵。

中国和阿曼有着上千年的友好历史,明代以前就有贸易商船来往。目前中阿两国关系非常良好,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保持着密切交流。图为中国驻阿曼大使邓绍勤在接受本报记者和著名电视主持人那威采访时,介绍阿曼的一种特有甜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