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005-1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单三娅、李韵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12月2日电 今天,本报与国家文物局、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座谈会,邀请近30位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专家,共同解读、研讨《西安宣言》。

今年10月17日至2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召开,这是继去年6月在苏州举办世界遗产大会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

年之后再次选择中国。基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有目共睹的发展及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产生了与中国同行进行交流合作的强烈愿望。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议期间,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代表参观了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大型遗址,对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10月21日的全体会议上,历经一年的思考与酝酿,汲取了国际和国内众多保护案例与经验,汇集了国内外专家集体智慧与心血的《西安宣言――保护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的环境》顺利通过。

在今天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首先肯定了《西安宣言》的历史意义,认为它表明了当代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从遗产本体扩大到对其环境以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活动;它第一次从理论上和学术上对遗产环境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强调在关注遗产真实性的同时,注重其完整性,大大拓展了遗产保护的内涵,反映了遗产保护的最新趋势和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今后的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正如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所说,《西安宣言》扩展了文化遗产保护概念和涉及领域,开拓了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专家们普遍希望,通过对宣言的进一步宣传、贯彻,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深化、拓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他们认为,中国应该成为执行《西安宣言》的典范国家。

经济发展给历史文化遗产的环境造成威胁和破坏,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专家们结合中国的实际强调 必须更好地、科学地保护文物及其环境。两院院士、建设部高级建筑师周干峙的话代表了专家们的共识 “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及其环境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都要保护下来,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总结发言中指出 “当保护理念和保护范围得到科学拓宽时,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将更有效,这就像在遗产周围搭建了牢固的保护屏障,其作用是不仅更好地保护遗产本体,而且有利于保护遗产环境中动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明日报总编辑苟天林出席座谈会并发言。他在充分肯定了《西安宣言》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指出: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他说 “发展是当前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主题。我们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逐步走入了‘科学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这样一种高层次的境界和道路。”他表示,作为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立足知识界、面向全社会的媒体,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日记、学术日记,光明日报理所应当对党和政府就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巨大努力予以宣传,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予以关注,对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予以报道,这是光明日报的性质、职责和特色所决定的。

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就《西安宣言》产生的背景和修订过程作了介绍,西安市副市长乔征向与会者介绍了西安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会议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主持。西安市市长孙清云、西安市委副书记李书磊、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赵德润出席了座谈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