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民主法治的政治保障,需要公平正义、激发活力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而且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思想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改革发展步入关键时期必
一、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共同的思想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意识的深刻自觉,对执政规律的自觉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敢承担。革命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功能是聚集阶级力量,通过阶级斗争推翻旧有阶级统治,夺取国家政权,所以其指导思想突出阶级属性,偏于阶级利益,奉行“斗争哲学”。执政党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功能是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其指导思想强调发展观念,着眼民众利益,主张社会和谐,注重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协调与合作。正是基于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这一历史性的跨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在各社会阶层及其利益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而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的民族国家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全社会就具备了互相包容、和衷共济的价值基础,就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齐心协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了根本保障。
二、主流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多样共生共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思想前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境界,而是“和而不同”,即多样性的协调统一。毋庸置疑,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有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它是引导人们行动的目标,是支撑社会的稳定器。在当代中国,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的灵魂。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引起人心混乱、社会动荡,破坏社会和谐稳定,断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含糊,毫不动摇。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思想的多样化。思想的多样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具体表现为人们思想
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如果对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进行简单的否定,就会造成主流意识形态与人们日常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立,引发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以致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实际上,“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对于一元指导思想具有促进、补充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多样化的思想就其主体而言,显示人们个性的张扬、思想的活跃和创造力的释放,推动着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在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上与一元指导思想具有契合性。第二,多样化的思想表达了大众的意愿和实践的呼声,一元指导思想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第三,多样化的思想与一元指导思想兼容并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我们应该用一元指导思想对多样化的思想进行有效的引领和整合,以使它成为一种积极向上、协调有序的精神现象。
三、突出和谐思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人类思想史上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一种是斗争思维,即认为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另一种是和谐思维,即认为矛盾双方的统一、和谐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根本动力。无论是斗争思维还是和谐思维,都从单一的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真谛,都有其特定时代的适用性。但它们在揭示事物一面的同时,都有片面性。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应该用列宁所说的“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来揭示事物的矛盾规律。实际上,对立性与同一性是任何矛盾都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都会使矛盾不成其为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与统一、和谐都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不同性质、不同状态的矛盾,其对立面的斗争与同一有不同的地位功能、运演关系和发展结局。说到人类社会,不同性质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状态和发展形式。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旧有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严重不适应,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于是新兴阶级以疾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方式,推翻旧有阶级的统治,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而当新兴阶级夺取并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革命,或对自己建立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主动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成为第一要务,和谐稳定成为重要目标。与此同时,在国际上,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对话交流、和睦相处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合作与双赢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形式。面对这种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和谐思维,以便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