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当代城市化进程,不仅直接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模式、文化生产与消费模式、人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同时也向传统的
与一般的学科建设一样,对于都市文化研究来说,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明确它的对象与范围。但最困难的地方恰好也在这里。都市本身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巨大空间结构,都市文化本身在形态上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异质性。一方面,正如西方学者把都市比喻为一个“煮开的大锅”,它不仅什么都有,在内容上无所不包,而且由于都市生活本身就建立在高度“差异性与异质性”的基础上,所以它在“天性”上也拒绝整齐划一,或者说很难从中找到清晰的规律与结构。另一方面,对于都市文化研究来说,尽管在内容上可以无所不包,但在逻辑分析上却又很少有独属于它自己的东西。比如,它的很多内容一直是城市社会学、都市人类学、大众文化研究、美学研究,乃至于分工更细的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这种状况不仅很容易导致都市文化研究在内涵上“空心化”,同时也是它在学科建设上所面临的最大学理障碍。但另一方面,这也并不构成否定都市文化研究存在的理由,因为单靠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单兵作战”,不足以在整体上与深层结构上完成对都市文化进行阐释与研究。
建设一门相对成熟的都市文化研究学科,有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首先加以解决。一是要为它奠定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以便超越各门具体人文社会科学在知识与价值上的杂乱与繁多,使自身获得一个可以用来凝聚与整合不同“话语谱系”的“理念”与“灵魂”。都市文化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用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作为都市文化研究的哲学基础。以之为中心,分别从“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及“精神生产”三方面去整理、归纳、统合各门具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经验与数据,就可以使表面上看似无法控制的“都市利维坦”纳入到清晰的理性框架之中。二是如何在逻辑上与那些和都市文化研究有着“亲缘”关系的传统学科,如城市社会学、城市人类学、文化研究、美学研究等在学理上“划清界限”。都市文化研究既不是这些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之一,也不是它们简单的“叠加”或“组合”,它应该是在对当代都市文化经验的整体把握,以及在其结构关系的细部研究之上建构的一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只有像这样一种既有独立的学术理念,又具有多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的新学科建立起来,才能真正适应当代城市化运动迅速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当代人了解自己的生活世界提供一种理性的观念与方法。
要建设好都市文化研究这门新兴学科,当务之急,首先需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把国外优秀的都市和都市文化理论经典著作系统地介绍过来。因为不仅国外的城市化浪潮早于我们,他们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早于我们,而且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索也早于我们。无论是都市还是都市文化研究,国外都已积累了相当丰厚的研究成果,把这些研究成果译介出来,作为我们今天开展都市文化研究的借鉴,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本雅明晚年写的笔记《拱廊街计划》,结构庞大,内容艰深,涉及文学、艺术史、建筑、社会史、哲学、神学和政治经济学诸多领域,是探讨巴黎城市文化的一本重要著作。其次,更为必要的是,我们必须在“拿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再和中国的具体经验与实践相结合,构建起具有学科意义和中国特色的都市文化“原理”,并辅之以我国古代和国外两种都市文化“读本”,以此建立起作为独立学科的、贯通古今和中外的“都市文化学”。
有无若干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也是衡量一个学科能否成立的重要标志。都市文化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下几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一、当代都市文化研究。该方向在加强都市文化理论研究的同时,更注重文化实践。具体包括都市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都市文化与都市经济、政治的关系,与城镇和乡村文化的关系;当代都市文化形态的具体考察与研究,考察文学、影视、戏曲、大众刊物在都市社会中的作用,及其体现的新特征等。二、国际都市文化比较研究。此方向主要通过国际都市文化的横向比较,对国际都市文化发展形态加以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如考察在文化制约下的上海与别的国际都市之间的不同;研究当代国际都市的文化共性,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都市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上海和中国都市所应具有的本土特色、中国特色和东方特色。三、都市文化史研究。此方向既注重对都市文化历史的梳理,也注意对都市周边城市历史的关注,剖析都市的演变进程和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近代都市文化特色的形成过程,它与周边城市的相互影响,研究这一影响的历史进程;研究近代化过程中都市的社会结构,文化的各种形态,研究各种文化形态的运行机制,正面及负面的作用。凡此等等,都是都市文化研究应有的题中之义。
(作者为上海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 研究院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