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实践表明,现代
目前,由于经济水平、区域差距等原因,我国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这势必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克服。具体来说,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大投入,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物质保障。实现教育公平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加大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切实增长、落实教育经费,才能为教育公平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应明确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责任,健全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保障制度。(二)实施梯度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策略。教育公平具有历史性特点。公平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同一社会中,由于受到社会经济以及教育自身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公平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只有通过教育的梯度发展,才能有效地推进教育公平。实施梯度推进教育公平既可以稳步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又能够保证教育本身的平稳发展,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策略。具体而言,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地区,应以普及义务教育为主,实现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通过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育机会,使人人都能享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的地区,以“改善教育品质、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同时,通过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公平。(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均衡。一是统筹区域资源,促进不同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重点是向欠发达地区、向薄弱学校、向弱势群体倾斜。特别要关注老、少、边、穷地区的基础教育,对山寨学校、岛屿学校、贫困乡村学校乃至城市里的民工子弟学校,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应当列专项、拨专款,定期补助,长期扶持。二是统筹城乡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有关发展农村教育的战略决策,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资源,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三是规范管理,依法治校。针对教育领域的高收费、乱收费现象,必须坚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坚持“一费制”,遏制高收费或变相收费,实现教育收费的公平公开、规范透明。(四)切实加强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一要保障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二要切实改善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的办学、工作和生活条件。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三要大力提高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四要深化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中小学人事制度。
(作者单位:安徽教育学院、安徽省人民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