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正是在这样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0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出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步伐 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特别是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改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的质量也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更注重效益和质量
发展,是任何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关系着发展能否持续。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历史的新阶段。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国已居世界第六,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同时,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的阶段。
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的矛盾也在凸显出来 经济高增长建立在重化工产业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付出了高昂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有限的资源和能源承受着巨大的发展压力等等。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计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成本,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局面将难以长期维系。
多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发展必须重视质量和效益,发展必须步入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轨道。内蒙古等全国许多地方的生动实践印证了一个科学发展的道理 一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二是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的质量,让落后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化、专业化的科学生产;三是政府要积极引导,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经济社会沿着高效益、低消耗、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正是意识到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主动限制和拒绝高耗能、高污染的投资项目。江苏省无锡市新区今年来拒绝了多个上门的造纸、纺织项目。据最新统计,无锡市新区目前用电量占无锡市的1/20,用水量占1/16,却创造了该市1/7的GDP。
国家产业政策也更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近年来,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业增长过快,产品出口大幅增加,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能源、环境和资源压力。对此,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有力政策,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自2005年5月1日起,部分钢材出口退税率下调到11%,煤炭、钨、锌、锡、锑及其制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到8%。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的同时更注重社会公平
发展,总会遇到矛盾。
经济社会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不少。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央提出了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经过改革开放20余年的努力,东部地区先于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起来,极大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但同时,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分配和收入领域差距扩大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阶层关系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这些不平衡、不协调让我们的发展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中央及时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决策,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我们对发展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 经济社会要发展,发展还要惠及更多人。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一变化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所提出的,目的是让广大农民和中低收入群体也能够分享发展带来的实惠。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政策措施以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同时注重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逐步扩大公共服务对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覆盖范围。
我们看到,近年来,在“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指导下,一系列惠农政策陆续出台,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前三季度达到人均2450元,同比增加340元,增长16.1%,为近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明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 市、区 将由目前占全国的21%扩大到40%左右,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标准再增加10元。这些举措有利于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不久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同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蓝图已经绘就,任务依然艰巨。我们有理由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十一五”的战略目标定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将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