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70年的奋斗,如今的延安大学已发展为多形式、多层次的文、理、工、管、医、教、经、法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大学。学校占地面积1000多亩,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设有医学院、文学院、政法学院、计算机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7个学院,56个本科及硕士专业,各类在校学生22000多人,专任教师70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400多人。下设中共党史研究院、延安学研究院、陕北文化研究院等40多个科研机构。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全国学生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工作400强之一、教育部教学成果评奖先进集体和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被中共陕西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学校及时调整了办学思路,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加强了基本建设,深化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层次和办学效益。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延安大学正抓住机遇,以优势学科带动学科建设全面发展。
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学术队伍结构,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高
近几年来,延安大学确立了“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的办学思想,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励精图治,苦练内功,深化改革。目前,拥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硕士点24个,专业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教师队伍。学科建设的发展带动了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术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转化取得了新的成绩。学校按照分层次发展、分阶段投入、分类型建设的思想,制定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支持重点、扶植新兴学科的学科建设方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高。
为了整合全校乃至整个陕北的科研资源,推动陕北的学术水平再上新台阶,更好地为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服务,今年7月,延安大学组建了中共党史、延安学、陕北文化、陕北能源和陕北区域经济5个研究院,组建了陕西省生物工程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这些研究院和研究中心以成果定经费,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积聚科研力量、打造科研平台、加强对外联系、推动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举措,在陕北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今年,延安大学被确定为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两位中共党史研究专家申请的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均获得批准。延安大学认为,趁着一大批“老延安”、“老延大”尚且健在,全面挖掘整理相关史料,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加快培养党史、党建人才,既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夙愿,也是延安大学义不容辞的职责。一批中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延安精神的研究和宣传之中。他们从新的高度和视角着手,赋予延安精神全新的意义,其研究成果已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延安大学成为全国率先探索革命传统教育学并率先出版延安精神教材、开设延安精神教育课的学校。
以人为本,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为陕北地区的综合大学,延安大学承担着为陕北及我国西部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历史重任。随着国家战略重心的西移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全面启动,陕北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近年来,延安大学高度重视和关心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用感情留人。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岗位津贴和购房补助,大幅度增加了科研经费,用待遇留人。2004年,购买了两个住宅小区,解决了近300户职工的住房问题。还新征土地近500亩,新增校舍面积40多万平方米,修建了大型广场、体育馆、现代化餐厅、2栋教学楼及6栋学生公寓,今年共完成田径场、实验楼等建筑及绿化面积18000平方米,为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学校每年都投入20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图书建设和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竭尽力量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创造教学科研条件,紧锣密鼓地开展争取新的硕士点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工作,用事业留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专门为两位刚刚完成博士学业回校工作的学术带头人建造了实验室,购买了实验设备。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措施,今年延安大学不仅没有流失一名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没有流失一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还吸引并且留住了40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目前有80多名教师正在全国各地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这是延安大学学科队伍建设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良好局面。
优势学科形成品牌,专家云集,成果迭出
延安大学的中共党史学科,挖掘了一批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珍贵史料,并依托教育部和团中央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三大基地,集聚了遍布全国各地的数万名“老延安”和老校友的力量,已经拥有一大批科研骨干和研究成果,在国内该学科领域的研究中独具特色并处于领先水平。全国延安精神和延安学研究领域的主要概念、基本体系和代表性观点,大部分是由延安大学的专家学者提出来的。
延安大学党委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建德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共党史和延安精神教育的研究,参与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中国教育魂”、国家级教学成果“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课题“延安时期的高等教育”等多种科研项目,著作有《中国教育魂》、《延安时期的知名人物》、《延安时期的高等教育》和《延安岁月纪事》等,其中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中国教育魂”及相关著作,荣获全国优秀教育科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优秀著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政法学院院长、中共党史研究院院长高尚斌教授,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陕西省教委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著作有《中国共产党延安时代研究》、《延安时代的毛泽东》等,其关于中国共产党延安时代研究的诸多成果,多次被评为国家或省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各一次。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陕北文化研究院院长任学岭教授,参加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曾负责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课题4项,著作有《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毛泽东与刘志丹》、《毛泽东在延安》、《延安时期青年运动史论》、《延安时期妇女运动史论》和《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等,他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代的毛泽东”等,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杨延虎教授,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著作有《延安时代的毛泽东》、《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西北革命根据地40位历史人物传略》等,其部分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引起较大反响。科技处处长、延安学研究院院长郭必选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致力于延安学研究,多次承担国家及省级社科基金项目,著作有《延安学研究》、《延安精神概论》、《延安精神探源》、《邓小平“三农”思想研究》等,其“新时期延安精神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曾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除中共党史学科外,延安大学在生态学、应用生物技术、能源重化工等研究领域也拥有一大批专家。延安大学校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廉振民教授,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国内著名的昆虫学专家,先后承担“中国蚜虫分类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著有《中国动物志》(昆虫纲)、《昆虫鸣声分类研究》、《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等专著5部,他的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现在,他正结合生态学的学科优势,开展生态控制、生态重建、有害生物的科学管理及经济动物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研究,以建立与西部大开发和陕北退耕还林还草相适应的最佳新兴生态体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红枣繁育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宗礼教授,在大枣无毒苗木快繁技术研究领域主持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各1项,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化工学院院长、能源研究院院长王继武教授,长期担任学校化学反应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结合西部大开发、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陕北及其周边的区域经济开展研究,主持完成的永坪炼油厂年产3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改造及“926”植物生长调节剂、果树腐烂病防治新药治腐星的推广应用,为陕北地区炼油、农业、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省部共建使学科建设如虎添翼
今年6月9日,教育部和陕西省签定了共建延安大学协议。根据协议,从2005年起,教育部在5年内每年给予延安大学一定的专项经费,加强对延安大学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在相应的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位点等方面将延安大学纳入整体规划统筹考虑;进一步支持延安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继续加强指导;对延安大学的师资培养,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给予大力支持。陕西省将进一步全面支持延安大学的建设,确保延安大学在今后事业发展中的重点建设经费和正常投入,在人才培养、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等方面为延安大学提供更好的条件,继续增加对延安大学的经费投入,在延安大学重大科研项目申报评审、人才引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延安大学全体师生将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学科群,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延安大学办成西部一流、国内外知名的综合大学。
延安大学校级领导在研究学科建设工作
延安大学教职工住宅区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