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养一名村官 造福一方百姓

2005-1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余长安 通讯员 胡贵忠 我有话说
2003年金秋,四川省泸州、宜宾、乐山三地近千名村干部从田间跨进了课堂,成为省委党校函授学院首届“农村经济管理大专班”的学员,拉开了四川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工程的序幕。两年多来,经过先期试点,逐步推进,全省已有16个市、80个县(区)的6000多名村干部在党校接受为期三年的大专学历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

教兴农,人才强农。四川依托党校函授教育,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大力培养“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带动发展集体经济能力强”的农村“三强能人”,充当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拓展了党校函授教育的新领域,创造了农村基层干部培养的新机制、新模式,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积累了新经验。

新机制:几个“一点”,解决经费

“我高中毕业回到村上任职17年了,早就想给自己充充电,但没有钱,也没有合适的机会。这回参加村干部函授大专班的学习,每期只花几十块钱的学费,毕业后还可以拿到大专文凭,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啊!”宜宾市南溪县长兴镇长春村主任周基海一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村干部共同的心声。

的确,村干部收入普遍较低,费用问题是他们参加学习培训的第一道难关。如何让他们上得起学,读得起书?经过省、市、县三级党校的共同努力,村干部培养工程获得了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形成了“几个一点”的经费保障机制,即 各级党校减免一点,办班地方的组织、财政和农业等有关部门资助一点,学员个人负担一点,尽量减轻学员负担,资助他们跨进校园。

在宜宾,每生每年总费用1180元,省市县三级党校分别减免80元共240元,组织部门从党费中资助100元,市财政从农口经费中划拨140元,各县乡财政解决200 1000元不等,市民宗局对少数民族学员补贴325元,剩余部分由学员自费。

在泸州,古蔺、叙永两县所属贫困乡镇学员每学期个人负担只有几十元,翠屏区50多名学员全部免费入学。

不仅如此,各区县还分别采取多种办法,包括为学员面授期间提供最便宜的、甚至是免费的食宿条件等,尽量减轻学员经济负担,尽力保证学员能安心、顺利地参加学习培训。兴文县委党校为学员提供免费住宿,南溪县委党校一餐只收学员2元伙食费,绵竹市财政对学员面授期间的基本食宿费用予以全额补贴。

培养村干部,为何能得到各方的鼎力相助、慷慨解囊?“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要着眼长远,多算政治账,少算经济账;多算大账,少算小账;多算长远账,少算眼前账;多算活账,少算死账。”在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培养现场会上,泸州市委副书记刘俊泽的几句话,揭示了其中的原委。

新模式:学历教育+岗位培训

这是一批特殊的学员,早就疏远了课本,久违了课堂,基础薄弱,事务繁忙,如何让他们学得懂、用得上?

经过党校和组织部门的反复调研,决定走“学历教育 岗位培训”的新路子,既要按照学历教育的标准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提升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又要强化农村管理者和农业生产者的岗位技能培训,增强村干部的工作才干和致富能力。为此,三级党校下足了功夫:

一是精心设置课程。函授学院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实际,突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除大专学历教育必修的专业课程由学院统一规定外,各地根据本地特点和需要每学期自设1―2门实用技能课,如计算机应用、农村政策法律、演讲、普通话、文秘写作以及各类农村实用技术课等,学员形象地称之为“村干部的MBA”。

二是精心编写教材。省委党校与省委组织部、省农村工作委员会、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等单位共同组建了“农村经济管理大专班教材编审委员会”,聘请省内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12本系列教材,构建起了体现四川特色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教材体系。各地还自编了一些乡土教材,如绵竹市党校组织市级23个部门编撰的《镇村工作实务》,深受学员欢迎。

三是精心组织教学。省委党校先后在宜宾、泸州、德阳三地召开了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工作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研讨教学,不断总结和推广经验。各地严格按照学院要求,选好配强师资,在村干部大专班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熟悉“三农”问题、有公认的教学能力。同时,在全省选聘一流专业技术人员和当地“土专家”讲授农村实用技术课和举办专题讲座,还组织学员中的种田能手、养猪能手、经营能手互帮互学。为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各地建立起多种培训实习基地,把“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

新气象:干部受教育,村民得实惠

“书没有白读,党校没有白进”――这是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镇安民村的村民对支书张再华参加村干班学习的评语。原来,张再华在2003年入学后不久,参加了一次党校组织的考察,立马就引进“方山大白鹅”到村里养殖,现在,人均养鹅100只以上的农户达200多家,该村大白鹅就达3万多只,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60多元。

南溪县长兴镇新生村村支部书记陈明贵,今年48岁,是班上的“老大姐”。她担任村干部29年了,忙了大半辈子,一心想为乡亲们多做点事,不是觉得无处下手,就是感到力量有限。学习期间,在几位授课的农技专家帮助下,她回村搞起了“110科技服务台”,与县里的专家们保持热线联系,随时为村民提供科技指导和服务。

什邡市湔底镇龙泉村主任刘刚华,是该市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种植能手,村民在他的带动下,纷纷种起了食用菌,但基本处于分散经营的状况,效益大打折扣。他说,以前自己只顾埋头钻技术,市场意识差,也没有把大伙好好组织起来的办法。通过学习,明白了规模经济的道理,也增强了责任感。现在,村里按照“支部 协会”的模式,把农户组织起来,共同探讨技术,引进和试验新品种,维护市场,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2005年全村的产值达到1000万元,比2004年增长了200多万,还节省了几十万,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今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刘刚华“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学与不学,就是不一样”,参加学习的村干部们无不这样说。通过一两年的学习,这批村干部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他们感到工作中信心更足,办法更多,措施更得力,群众也更满意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