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服务中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是陕西师范大学60多年办学实践中探索的成功路径。近年来,我校牢固树立“教学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的观念,把培养满足西部基础教育需要的骨干教师作为育人的第一要务,有效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加快实现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的转型,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人
一、坚定办学方向,多层次、全方位为西部基础教育培养优质教师
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为基础教育服务,是我校始终自觉坚持的方向。建校60多年来,我校培养的10万余名毕业生,95%以上在基础教育第一线默默奉献,“在大西北,凡是重点中学都有我校毕业生任教”,为国家特别是西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校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形成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和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留学生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教育体系。
近年来,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的深层次改革正在酝酿之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按照科学发展观谋划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因此,改革师范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师范教育,而不是要削弱师范教育。
适应这一要求,在创建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学校领导一班人逐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教师教育既是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把教师教育做大做强,办好西部教师教育基地,是陕西师范大学全校上下的理性选择和无悔追求。
二、探索和实践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把研究生教育真正纳入教师教育体系,我校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招收了4 2(或称之为2 2 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此为起点,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体系,两次分流,四个方面,五个阶段,城乡合作互助”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个体系”就是“2 2 2或者4 2”体系。它既适合教师教育,也适合学科教育或者非师范教育。其中第一个2是指本科前二年所有学生全部接受通识教育以及学科基础教育;第二个2是指两年的系统专业教育,由学生自愿选择教师教育或者学科教育方向;第三个2是指教育学硕士或者教育硕士教育,它分为0.5 0.5 1。第一个0.5是指半年的教育学理论教育,第二个0.5是指半年的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实践,1则是指一年的教育理论研讨和论文写作。
“两次分流”的第一次分流是指接受通识教育后的专业定向分流。第二次分流是指本科毕业后的教育学硕士教育的分流。第一次分流是不同专业的分流,第二次分流是不同层次的分流。
“四个层面”是指包括职前和职后的本科教育、教育硕士教育、教育学硕士教育和教育学博士教育。
“五个阶段”的第一阶段是大学本科前两年进行本科学科基础教育。第二阶段是大学本科三年级开始进行专业定向教育。第三到第五阶段是对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教育。第三阶段是进行半年的教育专业教育。第四阶段是与西部农村教育实际相结合进行合作教育,即西部教师教育城乡合作互助模式,这是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新体系的突出特点。这种西部教师教育城乡合作互助的模式,一方面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师范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在读硕士到农村支教半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西部农村优质教师缺乏问题,另一方面,教育教学经验欠缺的硕士生亲身体验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对西部农村教育和教学实际的了解,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奠定良好基础。第五阶段,进行教育研究、教育理论研讨和论文写作教育。
三、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努力适应西部教育的教师需求取向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教师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中专、大专学历层次较低的传统师范教育向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较高的现代教师教育过渡,在东部发达地区也许只需要几年,不可否认,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来说,在今后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对本科学历的教师仍有旺盛的需求。从西部基础教育实际出发,在致力于全面提升西部基础教育品质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坚定不移地为西部基础教育培养“量身定做”分得去、用得上、教得好、稳得住的新型教师。
发挥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优势,构建城乡合作互助模式,与西部农村教育形成谐振,一方面,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做好西部农村在职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水平;另一方面,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部属师范大学,我校将不遗余力建设好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发挥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服务和支持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全面腾飞,这既是教师教育“国家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我校以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实现自身价值、争取国家和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
四、不断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
我们认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素养,彻底改变教师教育的专业教育和教育素质教育“两张皮”、学科水平偏低、专业素质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的状况,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推进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改革中,必须妥善处理如下关系:既重视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育素质教育,又重视教育教学实践技能教育和各学科课程论、教学论、教学法及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改革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努力培养既通晓教育教学理论,又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高素质教师;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教学,又重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和新内容,改变教师教育思想观念陈旧、课程体系老化的状况,努力建构研究性教学,培养既具有厚实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具有务实的科学精神和踏实的责任能力的研究型教师;既重视知识、能力的教育,又重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改变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努力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教师。
教师教育实行课程模块教学。课程模块由通识课、学科专业课、教育专业课、教育实践和技能课等四大块组成。不同课程之间的区别主要在学科专业课和学科课程论、学科教学论和学科教材教法上。
教育专业课、教育实践和技能课涉及科学教育观、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师教育规范的确立,即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何时教以及如何教的问题,是师范教育长期以来的“软肋”,也是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关键。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教育可以采取分离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和以城乡合作互助为特征的教育实践教学。适应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师范教育的教学方式不同,我们倡导积极推进研究性、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倡导和坚持的城乡合作互助教育,是传统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和实践性教学功能的合理延伸和有益拓展,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它既是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研究生参与教学实践、传播教育新理念的途径,也是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接受教育和锻炼成长的措施,这种由大学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合作指导完成的教育教学活动,在锤炼和成长优秀教师的过程中能收到大学课堂教学和教育学专业理论学习所无法达致的教育效益。这一举措我们将长期坚持并推广到教师教育的各个培养层次中。
五、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推动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认为,教师教育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学科建设是教师教育的基础和先导。实现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必须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凝聚和发挥部属师范大学的优势,突出教师教育的主要特色,优先保证教师教育的资源配置和发展需要。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业机构,教育学院既要为承担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学学科建设和教育学专业培养的任务,更要承担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的主要教学任务,为中小学培养各学科、不同层次的高质量教师。
为了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拓宽教师教育的研究领域,我校集成校内外教师教育学科和人才的优势,创建研究型的教师教育机构,力争使教师教育获得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设立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基地之一;我校成立了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已跻身于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在我校教育科学学院设立学前与幼儿教育研究所、教育与发展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以及比较教育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所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基础上,适时成立教育研究院。
为了给西部培养更多的优质教师,将教师的职前、入职与职后教育一体化,我校整合综合化的文理学科与教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等资源,成立“陕西师范大学西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并依托信息化助力,推动西部教师教育加快发展。在建设好网络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办好教育出版集团,创办适应时代特点的基础教育数字图书馆、开放式的西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和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网,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加强与国内、国际教师教育机构和基础教育师生的信息交流,为中小学提供优质服务,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信息化带动西部基础教育加快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