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教育是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必须以“农民增收”为根本。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非农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农民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是反映农民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 积累途径主要有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工培训 是决定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程度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发展农村教育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三化”的关键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而这“三化”都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紧密相关。
通过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可以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培训程度密切相关。据对江西鹰潭市2004年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的一项调查表明 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构成中文盲半文盲占1.4%,小学占14%,初中占64.2%,高中阶段占16%。这说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实现向城镇转移从事高次产业的工作,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培训能大大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作用。
发展农村教育当务之急是确保农村教育经费稳定增长
发展农村教育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三化”,促使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工程,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发展农村教育当务之急是加大县级以上政府的投入,确保农村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我们对江西修水、武宁两县农村的教育调查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修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宁是处于江西边远的山区县,江西省政府和这两县都很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各级财政总投入逐年增加。从实地考察的农村中小学校来看,教学楼大部分是近年来新建的,乡镇中学、中心小学都装配了微机、远程教育设备。特别是税费改革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使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但是税费改革和“一费制”推行后两县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情况非常严重。2002年税费改革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后,修水县造成缺口500余万元,武宁县产生缺口454.2万元。而修水、武宁两县经济底子薄,财力有限,教育事业支出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达64%和49%,而且这仅仅是负担了教师的国家基本工资部分。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迫切感到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需要统筹动员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力量,真正形成全国上下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的局面。考虑到县级政府 尤其是贫困县 财力十分有限,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不能再高,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省、市财政也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教育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真正能够顺利地快速实施。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