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4+2”模式与中国教师教育的创新

2005-1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斌贤、丛立新、周逸先 我有话说

“4+2”模式的实践

“4+2”模式是我国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标志。所谓“4+2”模式,是指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完全按照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的训练;本科学习结束后,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经过一定的筛选程序,进入到教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

后担任重点中学的高中教师。用学术化的概念表述,即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

2001年底,北京师范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了“4+2”模式的实际操作,并于2004年送出了第一届毕业生。近四年来,“4+2”模式的实践正朝着预想的目标积极推进,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4+2”模式的创新意义

对于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而言,“4+2”培养模式的改革意义重大。

它适应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供给的需求变化。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供给关系已经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教育部计划将高中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43%提高到2010年的80%左右。比照现行的师生比,预计到2010年,高中需要新增100万左右的教师;与此同时,将有60万左右的小学教师和40万左右的初中教师富余。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非常及时地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供给的需求变化。

它适应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对高素质教师的需要。如何通过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进而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有关部门的计划,到2010年,全国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将达到10%,而目前仅为0.795%。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具有丰厚教师教育资源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适应实际需要,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既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更是我们难得的发展机遇。

它反映了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制出现了显著的变革。三级师范向两级过渡,师范院校向综合院校发展,等等。

它适应了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了一百多年来我国教师培养的基本模式。从20世纪初以来,我国教师培养的基本模式是:学生进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后,在一定时间量的专业学习的同时,间以部分教育专业课程(即通常所说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学习;完成学业后,自动获得教师资格。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这方面,“4+2”模式率先走出了重要一步。

它适应了教师教育课程和改革的需要。与国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相比,我国教师培养历来存在着专业课程比例过大、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实践环节薄弱的弊端。“4+2”模式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充分借鉴了有关国家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经验,在课程设置上,在使学生继续了解和把握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根据中学教育的实际需要,打破原有教育专业课程模块,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并充分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教学。

它为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职业发展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教师职前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4+2”模式由于注重本科阶段的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以及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专业训练,为教师打下了非常宽厚和扎实的基础,有助于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不断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后劲。

在我国,这种学士后教师培养的模式还是一次尝试和探索,现实存在和可能面临的问题会很多。但是,四年多来的实践和探索使我们对这种探索的方向性充满信心。可以相信,在今后不长的时间内,这种学士后教师培养的模式将在相当一部分中心城市中相继推行,并逐步辐射到较为广大的区域,最终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师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