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来到尚礼村,追寻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生命中的最后印迹。
最后的日记
2004年9月2日,在他临终前第7天,凌美龙写下了他的最后一篇工作日记:“办了两件事,贫困户刘庆云儿子读大学缺钱交学费,老干部凌梅英的退休补助问题;找入党积极分子熊旺俊谈话。”
此时的凌美龙并非不知道自己已经去日无多:早在当年3月,他就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但他从医院回来后,又是每天都扑在了村里的大事小事上,一心一意地,一如他担任村干部近30年、担任村支部书记14年来的每个日子。尚礼村的乡亲们说:“美龙是时时为别人着想、事事为村里打算啊。”
尚礼村是个既不靠公路、铁路,又不靠城镇、工矿企业的偏僻小山村,全村才670多人。1990年,凌美龙接任村支书时,这个村的人均年纯收入只有500元左右。而如今,这里的贫穷面貌已初步得到了改变。
乡亲们不会忘记,凌美龙是怎样带领大家翻山越岭、植树造林6000余亩,使昔日荒山变成“绿色银行”的;他们不会忘记,凌美龙是怎样热情鼓励支持村民外出创业,并尽力帮助外出人员照顾家中老小的;他们也不会忘记,凌美龙是怎样扛木料、挑砖块、整地基来修村里小学校的;他们更不会忘记,凌美龙在抗洪抢险时是怎样抱病跳进湍急的溢洪道中泄洪护堤的。
“爸爸留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天天有干不完的活、办不完的事。”接受记者采访时,凌美龙的大儿子凌华睿含着眼泪说。
最后的串门
2004年9月6日一早,凌美龙挺着因病而肿得像鼓一样的肚子,拄着拐杖摇摇晃晃出了家门。村民魏三友生病住院动完手术回来了,他要去看看。在魏三友家里,凌美龙把100元钱硬塞到了老魏手上。50多岁的魏三友激动得泣不成声:“你自己都病成这样,竟然还来关心我,这让我怎么受得起呀!”这天,是凌美龙生命的倒数第3天。
凌美龙关心的人远不止魏三友一个。这么多年,全村6个自然村,170多户人家,他挨家挨户走了无数遍,哪家缺米,哪家缺种子,哪家小孩缺钱上学,哪个村民缺钱治病,他都一一记在心里,一一尽力去帮助。凌春根耕田没有牛,还缺着买化肥的钱,凌美龙牵着牛、扛着犁,带着200元钱来了;凌华明一度因贫困打算辍学,是凌美龙资助他读完初中;纯女户凌三根的孩子欠学费,凌美龙预支自己的误工补助给垫上。村里的五保户更是凌美龙时刻牵挂的重点对象。冬天,他给老人送木炭、送衣被;逢年过节,还为老人送礼物;老人病了,他就像儿女一样侍候他们。
最后的“要求”
2004年9月9日,这是凌美龙生命旅途的最后一天。上午,新民乡党委书记周桂榜赶到凌美龙家中探望,问他对组织还有什么要求。卧在床上已经吐字不清的凌美龙伸出两个手指,断断续续地说,有两件事情请领导帮忙:一是请乡里帮忙抓一抓尚礼村在建水泥公路的质量;二是熊旺俊高中毕业,是个好后生,希望党委能考虑培养他入党。这就是凌美龙的临终要求?一个已在黄泉路上的人,还在想着人民的利益,还在惦着党的事业,这让周桂榜和在场的干部一个个热泪盈眶。
把村里的水泥公路修起来,是凌美龙最想做成的一件大事。尚礼村地处偏僻,唯一一条进村路路窄、弯多、坡陡,经过历次洪水冲刷,已经坑坑洼洼,难以通行,外面的车子进不来,村里的农产品运不出去,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这成了凌美龙的一块心病。他两次带领村民将这条路拓宽改直。修路需要开山,凌美龙带头抡铁锤、钻炮眼;筑路基需要石块,凌美龙带头扛起百十来斤的石头;垫路面需要沙子,凌美龙领着大伙到几里外的地方去挑,一干就是几十天。这条路3.5公里长,修成水泥路需要资金上百万元。就在凌美龙费尽心思筹集路面硬化资金的关键时刻,病魔已经悄悄向他袭来。在他生命最后的几个月里,凌美龙靠止痛片硬撑着,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同时间赛跑。为落实立项资金,他带领村干部一次又一次跑县里,递报告、提请求,想尽办法筹措起了资金。2004年9月4日,就在他去世前的5天,尚礼村几代人盼望的水泥公路建设终于开工了。凌美龙没能活着看到这条公路通车。但是,人们怎么会忘记他的心愿?现在,一块石碑伫立在进村路口旁,上面镌刻着乡亲们为这条平整的水泥公路起的名字――美龙路。这是对他的最真挚的纪念。
凌美龙走了,他没给他的妻儿留下任何值钱的遗产。然而,直至他的生命最后时刻,他用他的实际行动,写下了一位党的基层干部最璀璨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