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理念,强调了文明的多样性,也赋予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新的历史责任与时代坐标,要求我们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尽快形成自尊自信、开拓进取的对外文化发展战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为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确立了新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新的命题。我们应建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理清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思路,探索对外文化工作的新模式,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壮大文化产业,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贡献力量。
今年九月中旬,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纲领,倡仪各国努力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受到国际舆论的积极呼应和广泛好评。“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对内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延展,是一个负责任大国最新的外交宣言,也是对中华文化和谐内核的精准概括。就在“和谐世界”理念正式发布的半个月后,还是在美国,在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中国文化节于10月1日隆重开幕。两国元首分别发来贺信,胡锦涛主席在贺信中指出:文化是反映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窗口。文化交流是增进不同民族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所有参与“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节”(布什总统贺信语)的同志都在许多场合耳闻目睹了美国观众出自衷肠的赞誉,见证了中华优秀的文化艺术对美国主流社会、主要媒体和广大民众的震撼。我们感受到“和谐世界”理念带给对外文化交流的重大影响,同时也不停地思索和体悟其理论创新的巨大价值。
“和谐世界”理念,昭示了中国对外方针的宗旨,也提升了当代中国外交、外贸和对外文化工作的总体格调,扩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国际空间,充满着博爱情怀和理论智慧,有着深长的文化意蕴。文化工作者理当认真学习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领悟其精神内涵,积极进取,使对外文化工作在祖国和平发展之大业中再创佳绩。
一、和谐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纪念胜利和祭悼英烈的时候,人们不会忘记“二战”,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那是人类共同的沉痛入骨的大悲剧。几乎整个世界都浸染在血雨腥风中,一个个国家被拖入战争,善良的人们只有拿起武器来保家卫国,和平与和谐,曾是许多先烈和先辈未竟的梦。
今年也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出于对刚刚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为免除“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联合国宪章》确立了“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的宗旨。今天,和平、合作、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潮流。作为发起国之一,中国为联合国的组建和《联合国宪章》的确立作出了贡献。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全体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对当前国际形势及重大国际问题,对加强联合国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等问题,全面阐述了我国的主张。讲话充分表达了中国和平、合作的意愿,向大会并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
对外方针是内政的延续,“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理论紧密相关。和谐,源自中华文化的“和”观念,略有三个义项:和睦协调;配合得匀称、适当;和解,和好相处。《书・咸有一德》:“其难其慎,惟和惟一。”记录的是对于和谐同心境界的向往,也写下求索这一目标的艰辛和应有的审慎。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这一次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历史性重要时刻,在各国元首齐聚一堂的众所瞩目的讲坛,以简捷有力的语言,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明朗高亮,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我国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升华,向世界完整准确地传达了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善意和意志。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注意在国际政坛上宣示我们的原则立场: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呼吁“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会议上表示“中国永远不称霸”;1995年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首脑会议上声明中国的发展“绝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清晰地显示了一条吁求和平的外交政策主线。这次胡锦涛主席所倡导的构建和谐世界目标,既有继承,遵循着中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原则,更有发扬光大,将一国外交之表态提升为国际交往与合作的共同理念。其理论价值和深远影响,必将在未来得到证明。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消解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持续发展的疑虑,正面回应“中国威胁论”的影响。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的建设速度和经济规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又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就使一些西方政治家、理论家怀疑或曲解,再加上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带来的隔膜,加上个别妖魔化中国的恶意炒作,对我国的国际形象有所影响。胡锦涛主席说:“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这使“和谐世界”的理念和主张具有理论的穿透力和现实的针对性。
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宗旨和原则应该得到尊重。同时,应该看到,联合国向来都是国际政治的角力场,合纵连横、秘密交易也几乎无时不在。这次联合国大会之前和期间,“争常四国联盟”与“团结谋共识联盟”的对决了犹未了,联合国改革被作了各种解释,而在“反恐”旗帜下的霸权主义也常常会遮蔽当今世界最为急迫的话题。胡锦涛主席在其系列讲话中显示了中国政府的广阔视野和坦荡胸襟,提出的措施是明确和可行的,给予弱国、穷国的支持是实实在在的。这次锦涛主席在发展筹资会议上宣布了对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五项措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证明中国既是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者,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勇于担当的主要实践者。
《国语・周语》:“武不可黩,文不可匿。”中国古代政治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抑武扬文的原则,并载入史册和经典,使之成为我国人文传统的沉沉一脉。和谐世界理念,创造性地继承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理论精华,彰显了当代中国政府和人民新的世界发展观,也为未来的国际关系与交往提示了一个祥和美好的范式。
二、文明多样性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胡锦涛主席倡言的“和谐世界”理念,展现了中国外交方略的成熟与自信,更展现了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国家形象和姿态。他在“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标题下,重点论述了文明的多样性――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动力。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承认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坚持各种文明兼容并蓄,当是“和谐世界”理念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中国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我们所奉行的独立自主、所提倡的和平共处,其理论基础应都在对于本国文明的守护与承传,和对于其他文明的宽容与敬重。
“文明”一词,在我国古代经典中出现甚早。《周易・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又《尚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都以文明指称美好事物和社会发展的繁荣祥和,也将文明与治国方略和执政道德联系在一起。“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亦指文化的进步方面,是一种价值判断,既包括物质技术方面的先进成就,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先进文化。在中国历史典籍中,文明与文化两词常常同义互换,表达着政体的清正、政治的澄明和民生的康乐。
文化具有历史传统和地域分异两重性,文化的基本内涵应是经过历史检验和淘洗而形成的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从人类文明史和文化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既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文化源地,又在人类历史进步的长过程中构成了充满活力的文化体系,在世界的东方形成了一个文化圈或曰文化大区,并向整个世界辐射出充满魅力的文明之光。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凝聚和发展的纽带,是华夏子孙世世代代倾心呵护和捍卫的精神家园。
文化从来都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文化格局也与政治格局、经济格局息息相关。我们注意到,自从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诞生以来,民族文化相对封闭、互相隔离发展的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区域文化的特征正在逐步弱化。一方面,是世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另一方面是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更加突出,而后者正是对前者的有力反拨。人类文明本来便是由不同文明共同组成的,但在西方强大的文化工业和现代传媒帝国挤压下,在“西方文明中心论”面前,其他文明都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甚至面临着被覆盖吞噬、彻底丧失文化个性的危险。这是当今中华文化所面临的国际文化背景,也是我们在进行国内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时必须保持清醒的现实。
“和谐世界”理念内涵着不同文明的共存和互相尊重,这也正是当今国际文化格局的严重缺失。文化理念上的平等与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这样一种格局,使得法美、加美之间都曾出现过文化的倾销与反倾销,出现过文化贸易战。在多边贸易谈判中,许多国家都提出并坚持“文化例外论”,反对无限制开放本国文化市场。希拉克总统曾经指出:“21世纪的世界是个多极化的世界,但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很多民族文化和语言正处于边缘化的危险。”可知文明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是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而高新技术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化危险,也已经成为许多政治家的共识。正由于有了这种共识,中法两国领导人倡导了中法文化年的系列活动,中法两国文明和璀璨文化交融辉映,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树立了新的卓越典范。
中华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外文明的交流史;中华文化形成、累积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人类文明成果并加以民族化的历程。今天,互办文化年之类活动是在新纪元所推出的一种交流方式,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的心灵的沟通。两国政府为文化的互访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两国文艺团体和艺术家则在展演才艺的过程中切磋琢磨、领悟吸纳,借鉴和提高,激发着新的灵感和创造。晚清已降的闭关锁国给我们的民族带来沉重灾难,民族文化也随之破弊凋零。正因为如此,仁人志士才疾呼向西方学习,如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等人,既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又是中国的民族英雄或革命领袖,开创了绵延一个多世纪波澜壮阔的民族民主革命浪潮。“五四”运动,首先便是一场文化运动,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
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这样的世界文化格局面前,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中国必须主动进取、有所作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各民族文化是一综极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这样的财富和基石上建成新世纪中华文化的大厦。《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胡锦涛主席发布的“和谐世界”理念则指引我们建立胸怀全球的文化发展观。今天的中国,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我们仍应虚心学习,善于学习,广泛吸收外国文化的艺术精华,借鉴其高科技和信息手段,努力使今天的中国文化踏上伟大复兴的征程。
文化是外交的一翼,对外文化交流在宣传和实施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中承担着重要责任。这次在美国肯尼迪中心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期间,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与美方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以文艺的形式传达了中国人民的真诚和善意。孙家正部长在华盛顿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梦想》的演讲,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倡导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凝聚着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追求与梦想。他的演讲,赢得了广泛的理解与赞赏。美国总统布什夫妇、美国国会和众参两院领袖都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中国文化节的支持。中国文化节展示出文化外交的独特作用,增进了美国人对中国发展现状的了解,拉近了两国人民的情感距离,又是对胡锦涛主席提倡的“和谐世界”理念的一次成功的文化实践。
三、当代中国的文化进取
无论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和谐世界的追求,都是一个美好而遥远的理想,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一份集中了各方面智慧、浸润着中央领导集体心血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的行动指南。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准确把握国际环境发生的新变化,紧紧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正是出于对当前国际格局的深入辨察和前瞻,出于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准确把握。学习和领悟“和谐世界”理论,应是研究和落实“十一五”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对外文化工作的理论必修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在规模和深度上都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但正如目前所存在的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的状况,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也深知当前的文化发展仍落后于经济发展、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也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体制的改革由试点逐步深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也正在进行认真考量和全面变革。“和谐世界”理念,对中国文化改革体制、调整机制提出了新的命题,尤其是对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坚持“和谐世界”理念,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具体到对外文化交流,我们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对外文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三位一体,树立科学的文化外交观。牢记国家和平发展的外交大局,配合国家重大外事活动和对外文化宣传,提升对外文化工作的境界,扩拓对外文化交流的领域,促进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
(二)将全球文化格局及各种地域文化的特色和趋向了然于胸,认真研究不同国家的文明史和文化现状,了解不同国家观众的审美取向和民族民俗特征,从而制定出最可行和有益的交流计划。对外文化工作在“和谐世界”理论框架内作全球化布局,视野宽阔,心态宽和,既不忘我们的友好国家,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友谊,也重视与西方国家的沟通交往,实施重大文化工程,让我们的文艺作品进入这些国家的主流社会和主流场馆,让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遍及五大洲。
(三)以“和谐世界”理念为准则,调整对外文化的交流观念、交流形式和交流手法。正确处理好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的关系,彻底改变冷战时期的思维和语言方式,淡化宣传尤其是意识形态的生硬表述,以经典剧目和优秀项目,以杰出艺术家的独特风格,以文艺作品、文物精品、艺术品所内蕴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愉悦,来感染国外观众,赢得国际文化市场份额。
(四)打破单纯依靠政府来办文化交流的状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官方与民间相结合、政府间交流与商业演展相结合、文化外交与文化贸易相结合的对外派出新格局,全面、立体和绵绵不断地实施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战略”。
(五)提升文化建设的高科技含量,有效增加文化艺术产品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借助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等一切现代化方法,既要保留发扬中华文化的神髓和精义,又要革新我国传统剧目的表现形式和展演套路,下大力气进军网络文化、动漫产业等新兴领域,将我国丰饶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衍演为充满时代气息的新作品,生发为卓然飞扬的当代文化优势,从而创造出更加绚丽辉煌的中华新文化。
(六)加快发展涉外文化产业,重视对外文化贸易,缩小文化贸易逆差,学习和借鉴国际主要跨国文化传媒集团的管理经验及经营模式,扩大与世界一流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艺术中心的学术交往,认真调研国际文化和艺术品市场,了解其市场需求和准入政策,打造有国际知名度的国家艺术院团和中介品牌,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中国文化出口贸易基地。
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离不开创新。为此,我们应当树立科学的文化创新观,坚持文化本体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全面推进,突破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实现文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已进入快速轨道,进入攻坚阶段。“十一五建议”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对外文化工作的更上层楼指明了路径。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不能偏离科学发展观,要在打造文化名牌和创作艺术精品上下功夫,在对外开放中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带引我国文化艺术产品进入世界的每一个地方,要为充溢着“悠悠古韵和勃勃生机”的中华文化不断开拓新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