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泡沫”:学术难以承受之“轻”

2005-12-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视点记者:曹建文 本期策划:韩秀琪、徐可 我有话说
本期提示某大学一院长三年发表巨量论文事件被披露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斥之为“学术诈骗”,亦有人替他“鸣冤叫屈”。其
实,类似的情况早已出现:某大学原法学院院长就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版过十几本专著,而某经济学院一位副院长则曾制造过一年申报“1300万字”科研成果的惊人记录。

有专家指出,科学研究的生产有其基本的规律,必须遵循学术规范,必然要求具备长期的学术积淀。这种短时期内文章、专著满天飞,学术成果“琳琅满目”的现象,属于典型的制造“学术泡沫”,对于学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学术泡沫”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危害?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举措予以遏制?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片面量化的学术评价机制难辞其咎

近些年来,在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学术研究者的学术成果数量与前人相比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动辄就是上百篇的学术论文,十几、几十本的学术著作,上百万字的科研成果。以致于已故的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教授生前在一次会议上听到有学者曾经发表过100多篇论文时,发出如此感慨:“哎呀天呐!我从十一二岁起就乱写文章,到现在,你问我有几篇文章可以算作论文,我算不到5篇,可能就3篇吧。”

“这种动辄就‘生产’上百篇学术论文,几十本学术著作,百万字科研成果的现象属于典型的制造学术泡沫。”中国政法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郭世佑教授表示,“学术研究及其体现的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有其基本的评判标准,即你是否超越了前人的贡献,是否创造出有价值的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新范式。如果离开了这些评判标准,无论你发表了多少‘皇皇巨著’,获得了多少‘重奖成果’,从学术角度而言都毫无价值,都是在制造学术泡沫。”

那么,形成这种短时期内文章、专著满天飞,学术成果“琳琅满目”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博士后郑广永认为,学术泡沫屡见不鲜,不外乎个人与社会两方面原因。从个人方面看,人们常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评价那些既有才华,又有学术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时下制造学术泡沫的人既没有“铁肩担道义”的学术良心和社会责任感,也缺乏“妙手著文章”的学术研究能力,为了晋级升职就只好制造学术泡沫;而主要的还是社会的原因,是社会提供了制造泡沫的条件。其一,市场机制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我们强调产学研一条龙,让学术研究成果尽快转化成生产力,这当然没错,然而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研究,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显然不能采取这种模式。其二,对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不完善。许多人认为量化指标容易把握,而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水平难以考量,以量代质便成了通行的做法。

“确实到了该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杨玉圣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片面追求数量的量化评价机制在制造学术泡沫方面难辞其咎。从各大学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各种大学排行榜,盲目追求数量,特别是一味地追求在所谓SCI、SSCI、CSSCI来源期刊发表文章的数量,而不顾学术质量;另外,‘全民搞学术’的后果也应引起足够重视。所有的高校,无论是否具备基本的科研条件,都盲目地要求教师发表所谓的科研成果,并以学术职称评审、评奖、项目、人才选拔等为杠杆,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追求论著发表的压迫性机制,从而炮制出许多低水平重复的学术泡沫。”

学术泡沫本质上是反学术的

一个不可忽视的简单事实是:学术泡沫与学术“剽窃”等学术造假行为虽然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后者属于一种典型的学术失范行为,只要抓到确凿的证据便能“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便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批评与学术惩戒。而学术泡沫虽然是一些“陈词滥调、七拼八凑”文章的组合,但从学术规范的角度而言却很难抓到其把柄,更难对其予以规范与惩戒。

“学术泡沫虽然难以找到惩戒的依据,但它对学术事业繁荣发展的危害却应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郭世佑教授认为,“学术‘剽窃’与学术腐败虽然危害大,但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有相应的学术批评与学术规范予以校正。而真正危及学术事业且难以根除的痼疾,却是学术泡沫。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学术泡沫是用生产学术‘垃圾’的方式制造学术虚假繁荣,是举着学术旗号扼杀学术活力,打着学术规范的幌子践踏学术准则。它不仅严重耗费稀缺的学术资源,使学术成果鱼龙混杂,而且容易导致‘劣币驱良币’,产生恶性循环。最终败坏学术风气,摧残学术尊严,破坏学术声誉。”

“学术泡沫及其所溢生出的学术垃圾,既无益于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也同样无益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它从本质上是反学术的,对它的危害我们确实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杨玉圣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具体而言,它的危害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学术资源无端浪费;其二是在学术界形成恶性竞争,破坏学术生态环境,败坏学术的社会形象;其三是对于年轻一代学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其四是不利于树立中国的国际学术形象与学术地位。”

“学术泡沫从根本上违背党和政府繁荣学术事业的指导思想,不仅对学术研究自身,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害的。”郑广永博士后认为,“首先,学术泡沫所形成的浮躁学术氛围容易误导青年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之路。学术研究应该具有长期的学术积淀,否则难以长期为继。如果青年知识分子刚刚踏上学术研究之路就心浮气躁,是很难取得真正的学术成果的。其次,学术泡沫危害社会和国家。在中国传统中,人们往往把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当成道德教化的化身。如果学术泡沫弥漫社会,不仅仅会影响知识分子的形象,还会影响社会风气。学术泡沫肯定培养不出有竞争力的人才,国家实力的提升也不可能依赖一批徒有数量没有质量、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来实现。如果不重视治理学术泡沫,那就是对现代化事业的不负责任。”

改革陈旧僵化的定量考评体系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常委、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教授曾在媒体上表示,一些“著作等身”的教授、博导,一年能出几套书、还动辄出“丛书”,但业内人嗤之以鼻,因为这些“著作”有的是明目张胆地偷,有的是用东拼西凑的“抄作”来哗众取宠,欺世盗名。教授博导堕落成文抄公,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出版,只有数量的泛滥而没有质量的提升,只有表象的繁荣而没有原创性成果,是典型的学术泡沫。他进而表示,急功近利的研究心态必然会出现大量滥竽充数的著作、论文和成果,学术界的次品和假冒伪劣盛行,必然会引发学术断层甚至学术危机。这种学风的变质也必然会影响学生,这一问题的泛滥与我们长期以来学术评定中重数量不重质量、审查考核不严也有相当的关系,改革陈旧僵化的定量考评体系也是迫在眉睫。

对此,杨玉圣教授也表示认同,他认为要有效遏制学术泡沫的产生与蔓延,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首先,所有的学者都要意识到学术的神圣与学问的尊严,应从学术自律做起,从爱护自己的学术形象做起,从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做起;其次是要改变现行发表文章采取物质刺激的奖励模式;再次是各大学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切实改变量化政策导向,把精品意识、精品战略落到实处;最后是名牌大学特别是国家985工程重点投资建设的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出精品,出力作。

“要真正从源头上遏制学术泡沫,消除学术泡沫的危害,就必须对当前的学术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郭世佑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要加强学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其次,要合理限制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不要逼迫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之前就发表论文,应当明确一个基本的认识:授予学位的主要依据甚至惟一依据就是学位论文本身;再次,要切实反思工科管理模式对于学术管理的利弊,杜绝比论文篇数、专著本数、成果字数之类数字竞赛活动,强化质量意识,将作者的代表作定为主要依据确认作者的学术水准,减少评比活动的数量,延长学术成果接受学界与社会实践检验的时间。最后,要加强学术批评与社会舆论监督,加大惩治抄袭、剽窃的力度,维护学术的尊严。建议由教育部或有志之士牵头,参照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专门打击剽窃的Tur-nitin网站的成功经验,创建并逐步完善一个具有检测与监控功能的中文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加强对研究生的作业、学年论文、学位论文乃至学界学术成果的技术检测,切实倡导学术规范,杜绝剽窃行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