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2005-12-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全面推进首都职业教育现代化

北京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首都经

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示范性学校建设,特别是现代化标志性学校建设,全面推进北京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随着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北京已开始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未来5到10年,北京将重点发展以微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汽车四大新兴产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群。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急需大批的掌握现代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技能型人才。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北京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今后几年,北京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旅游、金融、市政、园林、交通等方面将需要数以百万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北京面临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北京的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办学基础。但学校数量多、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是发展高水平首都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北京的职业教育已基本走出小而全、效益差的低水平发展模式,正在向规模化、集团化、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一批代表首都现代化水平的职业学校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几年来,北京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大体保持在27万人,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的比例大体为1:1。“十五”期间,北京职业教育共为社会培养了45万名高级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同时,职业学校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各类培训,年培训达60万人次。

造就高素质产业大军

天津市人民政府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天津正在成为面向世界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天津的进一步发展,急需一大批高新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认为:高层次的尖子人才可以引进,但是高素质的百万产业大军不能引进,要靠职业教育培养;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投资环境,就是抓就业和再就业。

在几年前的机构改革过程中,行业、企业要不要办学,要不要将职业院校交给教育部门办,行业、企业都在观望。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两不变、一不减、一加强”,即依靠行业、企业办学不变,财政性教育经费渠道不变,经费额度不减,教育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这些政策措施调动了行业、企业办学的积极性。

怎样更好地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天津市着重抓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推倒围墙搞调整,打破界限抓重组”的调整战略,对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中职学校已由2000年的443所调整为目前的151所,改变了以前职业学校布局散、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状况。同时,根据需要建成了23所高职学院。二是由行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将学生培养、职工培训、技能鉴定融为一体,把校舍、师资、经费、设备统筹使用,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

行业、企业办学,保持了职业教育紧贴经济发展的办学特色,使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天津行业、企业所属中职学校和部分高职学校都要求学生拿到学历和职业资格双证书,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如摩托罗拉、三星电子等跨国公司在天津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人,90%以上来自天津电子仪表总公司所属的职业学校。

天津作为老工商业城市,职业教育有着比较深厚的历史积淀。近代的“工学并举”和五十年代刘少奇同志提出的“半工半读”,促进了当时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在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天津大胆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

辽宁省人民政府

辽宁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省委、省政府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振兴老工业基地意义重大。如今,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9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26.6%。累计开展在职职工培训600万人次、下岗职工培训1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0万人次。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加大政策支持

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三次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职业教育工作。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辽宁省职业教育振兴计划》,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并且建立了职业教育季度汇报、半年评估、全年总结制度,确保了年度计划的落实。

增加经费投入

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措施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一是全省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已达到20%,并实行了专款专用。二是从2004年起,省本级基本建设专项经费和教育经费存量的20%、农业经费增量的10%和存量的5%、科技经费存量的20%和增量的10%,共计1.13亿元用于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的补助性投入和省级示范性专业的引导性投入。三是省政府连续三年将支持职教中心建设列为重点工作,省财政用于职教中心建设的各项经费已由2002年的300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5000万元,并实行省与市县1:2配套。

针对173.9万名需要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每年24万名新生劳动力、250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省情,我省建立了对全社会所有培训机构按统一标准补贴的普惠制培训政策。

实施普惠制培训,除了要建立组织机构、领导体制、责任体系和省、市、县三级政府财政筹资机制、培训经费结算程序以外,关键是要整合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资源。2005年至2007年,辽宁省计划培养第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90万人,今年已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9.9万人。我省还按照劳动保障部的岗位标准设定了不同工种的课时标准和补贴标准,今年已支付培训补贴7051万元。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

江苏省人民政府

职业教育要做大做强,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近几年,江苏省重点推进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集约化办学。一是建设职教园区,实行一区多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共同培养。全省13个中心城市有8个已建或正在兴建职教园区。二是组建专业集团。以骨干职业学校为龙头,与行业、企业合作,组建了农林、建筑、现代服务业等6个专业性职教集团,覆盖300多家企业、105所学校和20多万名学生。三是扩大区域优质资源。结合行政区划调整,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撤销、合并中等职业学校300多所,校均在校生规模扩大到1930人,其中100所重点建设的职教中心平均规模达到3200人,全省60%的职校生在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就读。

(二)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全省49个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的作用,大力推进省、市(地)、县三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2004年至2007年,省政府每年投入1亿元,围绕数控、汽车、电子、化工、商贸服务等十大技能型人才紧缺专业领域,重点建设50个高职实训基地和120个中职实训基地。各市(地)、县通过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等方式,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建设实训基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

(三)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江苏省规定,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除具有教师资格外,还应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或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资格。目前,全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已达60%以上。2004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本科合格率达到76%。全省还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年培训规模已达3000人;同时,每年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和国外培训。

从2003年起,我省适应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需要,重点建设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60个高职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0个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和300个中职示范专业,确保人才培养适需对路。同时鼓励高等职业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机构,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

形成多元职教办学格局

江西省人民政府

近几年,江西省在坚持办好公办职业学校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资举办职业学校,民办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办职业教育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安排,坚持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一起抓。为实现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各展所长、协调推进、健康发展,省里一是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重点,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总量,力争到2007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大体相当;二是把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作为扩充教育资源的重点,努力形成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2004年,全省有各级各类民办职业学校189所,在校学生26.5万人,其中,民办高等职业学校10所、民办培训机构49所,在校学生16.8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30所,在校学生13万人,分别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和在校生数的28.7%和26.9%。

江西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公办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目前,江西省职业教育正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全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民办职业教育与公办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江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

广东省人民政府

目前,广东全省进城务工人员达220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47.62%,其中来自省外的有1600万人。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会议精神,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是培训内容、形式与需求相结合。一方面,各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培训。如牛仔服装企业集结地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开办了大量的电动车缝纫工、电动车维修工、服装裁剪工培训班。另一方面,结合培训对象的特点和不同需求开展培训。如佛山市南海区对年龄较大的女性劳动力,重点进行家政、保育、插花等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广泛采用长短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等形式,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不同学习需求。

二是培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我省劳动保障部门采取专业理论培训和企业操作训练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企业根据学员实习期间的产出情况,给予适当补贴。这既为企业生产了产品,又解决了学员生活和学习费用,同时为企业准备了一大批合格劳动力。

三是培训与考证上岗相结合。我省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劳动保障部门指导和支持下,举办各种考证班,以满足参培人员的上岗需要。许多城市的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各工种上岗培训与考核点大都设在职业学校。东莞市2004年共培训10475名进城务工人员,其中7545人领取了技能考核合格证书。

四是培训与就业服务相结合。2003年以来,我省采取多种模式与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教育培训与就业服务的作用,使两地职业学校成为联结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桥梁”。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我省与中西部12个省(区)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共招收中西部地区学员14万余人,大多数学员毕(结)业后在广东就业。我省还在省内欠发达地区建立了劳务输出培训基地140多个,在珠三角发达地区建立了企业接收安置基地40多个,培训后就业安置率达90%以上。

大力开展职教扶贫助学

湖北省人民政府

近几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湖北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过程中,把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作为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省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近亿元,使10万名职业院校贫困生得到资助。

政府负责制。2004年,省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财政、教育、民政、金融等部门参加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省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制定和经费落实。各地区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工作原则,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资格认定制。凡持有《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领取证》,家在农村地区并在农村初中毕业的绝对贫困或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特殊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三峡库区贫困移民子女,孤儿、残疾家庭子女,进入职业院校都可享受贫困家庭学生资助。

公开承诺制。参加资助计划的学校和政府部门向学生做出四项承诺:凡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学生一律免费入学;特别困难学生,减免生活费用;确保受资助学生按志愿选择相关专业学习;确保受资助学生100%高质量就业。

检查督办制。每年年底,省政府对各地区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对落实好的市(州)、学校予以表彰,对落实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并将检查考核情况与当年省级转移支付、职业教育资金、项目以及学校评先表彰挂钩。

跟踪管理制。为每一位受资助学生建立档案,实行三年跟踪服务,关心学生顺利入学,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关心学生高质量就业。各学校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的特点,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贫困家庭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困难。

职业教育扶贫助学工作的开展,为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创造了机会,数以万计的受资助学生通过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掌握了本领,实现了就业,给贫困家庭带来了希望,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希望工程。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指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立足本省省情,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统计,2004年全省劳务收入576亿元,比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多180多亿元,占农村经济总量的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劳务收入占46.2%。

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三农”问题突出是四川的一个基本省情。解决好该省“三农”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措施是发展职业教育。

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我省确立了“围绕转移抓职教,抓好职教促转移”的工作思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部署,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做法:一是省政府将中职招生任务纳入对市政府的目标管理,并要求各地落实到县、校。二是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资助贫困中职学生完成学业,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各市(州)也相应地安排了专项资助经费。三是实施了“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用两年的时间培训农民工1000万人次,使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率每年增加3―5个百分点。四是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4年,中职招生28.96万人,在校生达67.98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了3.8万人和8.7万人,招生增量首次超过普通高中。各类职业院校积极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2004年培训973.63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民工513.5万人次,比上年分别增加了393.6万人次和303.5万人次。

我省要求省内各级政府必须把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统筹起来,搞好服务工作。一是加强规划统筹、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和经费统筹。成立了农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转移培训的政策,形成农业、教育、扶贫开发、劳动保障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积极探索政府搭台,各方参与,大力开拓劳务输出市场,为劳动力转移培训扩大“出口”的新路子。三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筹措培训经费。四是切实搞好“信息、信贷、培训、职介、维权”等五项服务。通过信息服务,增强劳务输出的针对性;通过小额贷款,为我省输出到省外的务工人员提供信贷支持;通过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竞争力;通过职介服务,补充政府“订单”的不足;通过建立司法监督、劳动促裁和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发展职教重在创新

重庆市人民政府

近三年来,重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培养了20多万名技能型紧缺人才,库区移民培训20余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8万人,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20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00多万人次,推动了三峡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职教理念。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开发库区人力资源,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市政府制定了三峡库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和移民技能培训规划,明确提出库区教育发展以职业教育和移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按5.5:4.5的结构比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逐步达到库区高校招生总量50%以上,三年培训10万名移民的目标。

创新职教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库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首先是举全市之力。组织重庆主城区20多所重点职业学校在招生就业、资金设备、师资培养等方面对口支持库区的职业学校。二是走合作之路。加强库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分段办学,订单培养,畅通就业。

创新职教模式。坚持以服务库区发展为宗旨,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双向互动,共同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库区职业教育由计划供给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按照职业能力标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开发新的教学材料,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证书制度。推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结合的“双证制”,统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开发制订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职业学校按照岗位能力标准组织教学,开展技能鉴定,颁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积极开发移民培训短期课程并颁发职业技能培训证书,提高移民就业能力。

创新师资建设。适应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要求,积极推进库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高校建立库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专业实践,选聘企事业单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

增强职教服务“三农”的能力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是一个农业省,人口总数3700万,其中农村人口2483万,占人口总数的67%。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使我省解决“三农”问题面临着巨大压力。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003年,经过深入调研、论证,结合工作实际,山西省确定了实施“一网两工程”、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新思路。“一网”就是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即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农业类普通中专学校为骨干,以县级职教中心(职业高中)为主阵地,以乡(镇)、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辐射点,构建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培训网络体系。“两工程”就是“职业教育强县富民工程”和“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职业教育强县富民工程”就是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引进、生产示范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村现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服务。同时,通过引进新项目,形成新的特色产业,达到引进一个项目,培训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就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根本目的,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使其掌握1―2项实用技能。

为推进“一网两工程”的实施,省政府从2003年起,省级职业教育专款从7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今年,省政府决定从新增财力中,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和资助劳务输出培训的“五大品牌”(米脂家政、蓝田厨师、杨凌农科、渭北技工、秦巴茶艺)建设。

另外,我省还建立了“陕西省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中心”、“陕西省职业教育法律维权服务中心”、“陕西省职业教育为农服务中心”和“陕西省职业教育就业信息网”,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法律援助、培训和信息服务。

以就业拉动中等职教发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从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大局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达到948所,在校生110万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由于就业好,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2002年为36万人,今年已突破50万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责任目标管理。2000年以来,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就业拉动”战略。一是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二是加强领导,完善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就业服务工作机构,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分工合作,省、市、学校三级密切配合,共同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三是加强了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几年来,我省坚持每年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四个一”活动,即开好一门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必修课,公开出版一本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选辑,组织一次优秀毕业生巡回报告活动,举办一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骨干人员培训,有效地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是建立了毕业生就业率公示制度。2004年3月,该省建立了中等职业学交毕业生就业率公示制度,要求各省辖市教育局、各省属职业学校于每年10月底前,将本辖区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报送省教育厅,由省教育厅定期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示。

2004年,按照“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结合”的思路,围绕省支柱产业,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以特色专业为纽带,组建起了农业、公路交通、信息技术、财经、卫生、建筑、旅游、机电、工艺美术9个省级职教集团,吸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289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