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抢抓战略机遇 培植开放亮点

2005-1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殿运 我有话说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毗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是具有15年开放史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和东北亚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我们抢抓中俄经贸升温、东北振兴等战略机遇,发挥口岸、资源优势,坚持“建贸易市场、上跨境加工、搭招商平台、树特色品牌”四轮驱动,加速培植开放亮点,开辟了对俄口岸地区特色发展之路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两年跻身黑龙江10强县(市)行列,东宁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桥头堡”。

辟建对俄贸易三大市场,培植商贸增长亮点

活贸兴边、物畅其流,是口岸地区的特有优势和发展前提。我们抢占开放先机,内外并举,互促联动,辟建和完善贸易市场,构建了对俄开放的“第一方阵”。一是完善域内市场。如政府主导、民营运作,在县城繁华区域投资1.6亿元,建成总占地4.2万平方米的亨源商城、天府商厦等对俄贸易专营市场,年实现旅购贸易额2亿多美元。二是兴建边境线市场。按照“一区两国、封闭运行、境内关外、自由贸易”模式运作,启动建设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已完成投资5.5亿元,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于今年10月正式开业,有3000多经营业户入驻,同步举办中俄国际商品交易会,创建全国最大的对俄电子商务平台。三是广辟境外市场。深化“走出去”战略,由简单的边境贸易往来向纵深开拓俄腹地市场转变,构筑互动的国际商贸平台。目前,全县共在俄境兴建各类市场16处,年经销果菜和粮食等农副产品40余万吨,被称为俄远东地区的“菜篮子”、“果园子”和“米袋子”,初步形成了依托远东、延伸腹地、辐射东北亚的跨国商贸网络。

探索跨境加工三种模式,培植工贸一体化亮点

我们整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导企业境内外投资创业、“落地生根”,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跨境加工”模式,推动了经贸合作转型升级。一是创建“吉信模式”。组织企业利用国内资源,境内生产半成品,境外加工组装销售,有效规避了“灰色清关”和贸易壁垒,为中国商品进军俄罗斯并借道打入欧美市场开辟了便捷通道。二是做大“两头在外”模式。境内加工,原材料在外,产品销售在外,利用俄战略性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三是创新“前店后厂”模式。在中俄边境线建市场,毗邻区域建工厂,实现工贸一体化发展。以中俄东―波互贸区商品交易中心为“展台”,采取口岸型“前店后厂”模式,境内规模兴建出口加工园区,境外筹建“中国投资工业园”,吸引南资港企及俄大企业互为投资,创建俄远东轻工产品加工制造基地,成为吸聚战略投资和推进对俄经贸升级的重要途径。

搭建招商引资三大平台,培植协作兴业亮点

我们将扩大招商引资与承接优势产业、加强基础建设与推进集约发展统一起来,搭建境内、边境线、境外“三点连线”的招商平台,逐步成为南联北开、协作兴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一是壮大省级东宁中俄国际经济技术开发区。盘活跨国生产要素,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整合建设总占地543公顷的省级开发区――东宁中俄国际经济技术开发区,使其成为黑龙江省较具规模和重点发展的对俄出口加工基地之一。二是辟建互贸区加工区。在完善东―波互贸区商品交易、仓储物流、商住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错位发展,差异取胜,与浙江运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招商、整体开发占地281公顷的加工区浙江工贸园,今年9月奠基开工,已有20余户浙江等南方企业协议入园,将成为“两江”(黑龙江、浙江)合作、“龙港俄”合作的最佳平台和国内商品进入俄罗斯及欧美市场的“绿色通道”。三是开发境外工业园。发挥对俄联系密切、客户网络健全、熟悉俄市场规则等先发优势,引导经贸企业赴俄兴工建企。

打造对俄开放三大品牌,培植特色发展亮点

我们着眼做大做强口岸经济,立足自身优势和潜力,以开放育特色,以特色树品牌,逐步打造和展示出独有的发展魅力。一是打造加工产业品牌。合理开发利用境内外资源,培育战略性加工产业。如依托俄远东富集林木资源,壮大进口木材精深加工,全县年加工能力超万立方米的企业达到30户,年加工木材80万立方米。二是打造特色企业品牌。历经国际商海的多年砺炼,一批全省挂号、全国知名的特色企业脱颖而出,培育了进出口总值超亿美元且跻身全省进出口10强的企业2户,1户名列全国进出口企业500强。三是打造涉外文化品牌。在扩大对俄开放的同时,深挖人文底蕴,丰厚特色内涵,培育发展涉外文化。借助国门的打开,东宁人在黑龙江率先“走出去”,境外闯市场、创大业,形成了“勤劳、诚信、开放”的特色理念和人文精神。目前,有两万多东宁人在俄建工厂、搞贸易、出劳务,占县总人口的10%左右,被称为“黑龙江省的温州人”,创建了独特的涉外品牌和经济文化,有力策应了持续开放和跨越发展。

作者为黑龙江省东宁县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