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津美院:“三个转变”培育艺术人才

2005-1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我有话说
“艺术院校不能只满足于培养出适用的‘工匠’,而要致力于造就具有持续成长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谈及天津美术学院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姜陆院长认为,正是这样一种办学理念,导引出该校育人方式的“三个转变”:即由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和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由注重知识
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转变。

也正是这三个转变,使得天津美术学院呈现出学风醇厚、俊彦辈出的喜人景象。

煅铸“人文之魂”

天津美术学院作为我国最早的公立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906年成立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近百年来,在天津地域中西合璧的文化土壤中,该校逐渐形成了爱国、求真、崇德、尚实的校风,不仅培育出邓颖超、郭隆真、刘清扬等老一代革命家和以张志新为代表的追求真理的革命志士,也培育出难以计数的沉静治学的知名学者、艺术大师。

姜陆说:“要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就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锻造。学校百年来形成的优良校风,应该成为育人的宝贵资源。”为此,该校以建校百年为契机,经过半年努力,走访百余人,搜集了数百幅历史照片和百余件历史文物,建成了天津美院历史上第一个校史陈列馆,成为该校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实际上,天津美院一直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贯穿于学校办学的各个环节,没有丝毫懈怠。近三年里,该校就两次修订教学大纲,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入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各专业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全校性任选课四大类课程模块结构,其中,必修课模块除公共课全校打通外,还按二级学科设置了基础课教学平台;专业任选课模块设置了专业前沿和交叉学科等拓展专业素质的课程;全校任选课模块设置了人文、社会、经济、计算机技术和国内外信息等内容。同时压缩总学时,加大了选修课比例,使教学计划体现了“人文素质和艺术素质综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培养”的特点。

该校还注重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每年他们都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诚信教育”系列活动等,近三年陆续举办大学生艺术节、社团展示月、专家教授系列讲座、专题演讲比赛以及专业设计、绘画大赛等各项活动共638场次,参加学生71649人次,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情操。

培育“沉静之气”

沉静、包容,这是天津美术学院历来倡导的的治学之风,在浮躁风日盛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李冰凌是国画系2001级的本科生,今年她以自己的的一幅画作《信》作为求职信,在包括硕士、博士在内的60多名竞争者中胜出,被敦煌研究院录用。该院院长、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樊锦诗说:“看了她的画,我就知道这个女孩子肯定能真正沉下来搞研究……”

姜陆说:“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研究,没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是难成大器的!”正因为如此,天津美院对基础教学格外重视。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注重贯彻以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为基点、以把握时代精神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坚决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和非文化倾向,将对东西方优秀艺术传统的深入学习和了解作为审美教育的基本要求,积极引导学生从传统中汲取精华养分,形成厚积薄发的创作潜能;立足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掌握,使学生奠定扎实的艺术根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艺术观,对现代艺术思潮既不盲目跟进也不一概排斥,而是保持适度距离和观察空间,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规律性研究。

正是这样一种治学态度,使得该校形成了不浮躁、求真实的学术氛围和包容开放的艺术追求。使得该校绘画雕塑和设计艺术两大主导学科均在专业教育的成熟发展之上卓有拓展,取得了诸多研究和教学成果,形成了学科的比较优势。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才辈出,这个教师群体中,无论是工笔或写意,无论是人物还是花鸟、山水,在每个年龄梯次上都有杰出成就者,他们所具有的深厚发展潜力也为国内同行所瞩目。

沉静之风也在本科教学中得到显现。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就是不久前油画系的创作观摩课,课堂上展出了该系张世范教授的55幅画作。这些画作是张教授20多年前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经过一年的采风后创作完成的。许多学生在课后所写的心得体会中感慨:艺术精品来源于严谨的创作态度、扎实的艺术素养和实践中激发的灵感,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强调审美教育和基础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走入社会后受到欢迎与好评。1994届毕业生秦相丽留学美国后,很快以扎实的专业功底脱颖而出,现已进入美国著名的Gensler建筑设计公司担任重要设计工作;2001届毕业生范鸿、姚娲在他们的毕业创作中显示出出众的才华,在今年柏林举办的“红色五月”世界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同时又在布朗设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王淑敏说:“我校毕业生所取得的这些成绩,证明了天津美院在教学中践行的沉静进取的学术坚持与追求,包容开放的学术襟怀与视野,是正确和成功的。”

倡导“创新之风”

在天津美院,主修实践课程的学时一般要占到主修专业课程学时的80%以上。实践课为何有如此高的比例呢?

“艺术教育有这自身的特殊规律,实践性是艺术教学的基本特性,也是培养艺术创新人才的不二法门。”姜陆这样解释。

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天津美院的教师们如“八仙过海”,各展所长,纷纷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版画系打破年级和班级界限,实行专业教学工作室制,引导学生循着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学习,相互启发;环境艺术设计系设计出“过程式”教学方法,把教学进程的层次、目的清晰化,激发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课程节奏中产生创作欲望和冲动;工业设计细则实施了“务实设计与创新设计结合、群体教学与个体辅导结合、课程教学与课题教学结合、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结合”的“五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该校大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陆续建成了一批国内一流的教学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其中“绘画雕塑艺术实验中心”和“设计艺术实验中心”成为天津市高校优秀实验室。实践教学的强化,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的艺术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普遍提高。据近三年统计,该校学生作品频频参与国际、国内各类艺术展事,获各类奖项898件,其中国际奖45件,国家级奖237件。在由天津自行车协会主办的《中国北方自行车展览会“概念自行车设计创意大赛”》中,该校学生囊括5项一等奖和7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并获国家设计专利6项,被厂家购买后应用到生产中。学生们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完成多项环境工程设计、制作任务,其中西藏昌都地区天津文化广场主雕与浮雕获“天津市政府援藏突出贡献奖”,天津北安桥改造工程获天津市“海河工程突出贡献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