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您的手机号码获得本公司二等奖,奖金18万元,请速致电……”这样的短信相信很多人都收到过。虽然大部分人都不会上当受骗,但却为此不堪其扰。
据信息产业部今年11月22日的最新统计,到10月底,2005年前10个月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2466.6亿条,比去年同期增长40.1%。与此同时,截至11月15日,公安机关共受理手机违法短信案件4.6万余起,经甄别属违法短信息的有3.6万余条。目前,已对5021部手机停止通信服务,冻结银行账户50个。
尽管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开展对短信诈骗行为的重点整治,但是除此之外的诸如卖机票、办假证、推销“三无”产品的广告短信息也让人防不胜防;一些低级下流的“黄段子”、小道消息、政治谣言、涉及人身攻击的笑话,更成为严重的“信息公害”。一位受访者的话颇能代表公众的心情:“听到这样的短信声,不看,担心是正常的短信,看了以后觉得无聊,还要顾虑是不是还要为此而多交费,心里的不快又增添几分。”
如果说对于“广告短信”人们只要不去理会就没什么大碍的话,那么每逢一些或土或洋的节假日,这样的“魔咒短信”则给不少人带来精神压力:“新年到,祝福你全家健康。如果把这条信息转发给你8位好友,那么你的父母就会身体健康,千万不可拿父母的健康开玩笑!”一些受访者对记者说,收到这样的“魔咒短信”往往感到十分为难,如果照发,浪费时间、金钱不说,还给朋友带去负担;不发,又让人无法心安。
短信公害的泛滥,一些运营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公众的默认容忍无疑也助长了这股潮流。面对近乎失控的短信公害,一些受访的专家呼吁全社会都应关注这一公害的危害和流向,莫让有害手机短信成为损坏公德、危害社会、传播不文明信息的载体。
编辑随想:朋友、同事之间发送一些问候、祝福,传播一些幽默短语,既可以增进友谊,又可以缓解压力。但是有些人却把短信当做传播低俗文化的平台,一些人利用短信炮制谣言,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短信大搞欺诈……这些不良短信,轻则干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重则违法犯罪或侵权。从技术上防范和阻止不良手机短信,已成为移动通信部门必须重视的新课题。
在政府加大监管力度、运营商加强自律的同时,公众也应从自身做起,共同努力来消除不良短信的危害。在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各类违法短信的同时,我们应当自觉抵制内容不健康的短信,不传播、不回应、不助长垃圾短信的扩散。如果每一位公民尽量做到了让垃圾短信在自己这里成为终结点,那垃圾短信泛滥之势就必将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此,我们才会拥有一个文明的短信传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