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把两部领跑贺岁市场的作品放在一起说,是因为他们除了大制作、大明星、歌舞秀之外,剧情也竟然非常相似。《电影之歌》写了两个小人物在电影圈中的奋斗历史,用以折射电影百年沧桑变迁。剧中的女主角箐箐为了成为明星抛弃了恋人,忍受着内心的痛苦一步步攀上那象征着荣耀的金字塔塔尖,而男主角影生终于以自己的奋斗赢得了成功的机会;无独有偶,《如果爱》也选择了摄制组的环境和小人物搏击命运的历程,女主人公小雨同样为了走向星途而“失忆”,“忘记”了曾经沧海、患难与共的男友,而男友也是以不懈的努力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两个并不新鲜的故事却迎来了贺岁市场的开门红,《电影之歌》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如果爱》北京首轮票房就达到了800多万,这样的市场业绩是不是意味着歌舞剧的春天到来了?
一位白领女观众分析说:市场成功首先是因为两部作品的商业运作。很多中小学生带着自己的家人走进了剧院和影院,他们并不是对故事有多大的期待,而是关注他们心目中偶像的表现。当然,好听的歌曲和好看的舞蹈就像华丽的包装一样让偶像们更加光彩夺目。一位出租车司机看完《电影之歌》感到很眩目,他说,这样的大制作以前没有看到过,他觉得故事本身比较简单,但是杂技、京戏、爵士歌舞、奇异的服装走秀让整出戏有点像一场带点剧情的豪华晚会。对此,几个专门来看超女的中学生表示认同,他们说,很难把偶像当作剧中人,因为他们太过熟悉偶像的一切。就像看音乐剧《雪狼湖》,歌迷们一直在尖叫张学友的名字,至于演什么,全不在意。而对于《如果爱》,更多的观众认为,意识太过超前,常常是观众的情感还没有跟上,剧情已经转场。虽然《如果爱》有美轮美奂的场景,好听的歌曲,但是看一个好故事的心愿在这部影片中难以得到满足。
业内专家分析说,贺岁市场出现的“歌舞剧”热,源自于美国百老汇。创作者们大胆借鉴国外艺术表现形式、求新求变是值得称道的。然而,西方的歌舞片、音乐剧移植到我们本土之后如何民族化的课题确实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其中绝不是简单地把西方爵士、现代舞蹈和中国故事做加法。视野的狭窄、故事本身不打动人、过分依恋于明星知名度、单纯华丽舞美的展现,都显现出我们创作的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