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篆四条屏・2000年
行篆立轴・1997年大篆立轴・1999年
周猷裁梅怨词并序・2000年
古文字图画人物・1999年
隶书扇面・2000年
王海,字海岑,号旭峤。别署石庐、醉石斋、随缘堂等。1949年生于河南省封丘县黄陵。毕业于河南省新乡师专中文系。生前为河南省新乡师专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学学会会员,河南省篆刻委员会委员,河南印社副社长,新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印坛》报主编,香港国际书画家协会理事,中日友好文化艺术振兴协会会员。
王海是一位有影响有个性的书法篆刻家。他潜心金石翰墨之道四十多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王海先以篆刻名世,后来其书法艺术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书法篆刻之间相互渗透,其印中表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广阔的书学路子,其书中则体现出一种金石气息。当我们欣赏王海作品的时候,一股雄浑奔放之气便会扑面而来,一种崭新的形式感也对我们的视觉产生强力的冲击。
王海书法篆刻有着统一的风格,然而以篆刻最具代表性。对其篆刻艺术,识家每有评论,如于安澜先生谓其篆书篆刻“浑成圆劲,沧秀朴茂”;《国际书法展览》中评其书法篆刻为“浑朴茂密,气势宏大”;王遐举先生评其书印为“刀笔浑融,气韵生动”,黄苗子先生则以“健秀浑成”四字赞之,看来诸家评说是一致的,其中“健秀浑成”四字可以概括之。今天,当我们品尝这道艺术佳肴的同时,更应站在学术的高度对其带有试验色彩的创新进行分析,以从中发现对他人、对后人有益的启示。
“创造一个残缺的比继承一个完美的更有意义”,这是具有开拓意识的艺术家的宣言。一种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一旦高度成熟,也就等于步入了它生命的暮年,与成熟伴生的理法规范不再是发展的动力,转而成为束缚人手脚的桎梏。王海看到了这一点,他看到了当代书坛、印坛对新形式风格的企盼,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的。在书艺上,他一直是建造、破坏、再完善。创作不断变化,翻云覆雨却最难见其面目,但字里行间始终透出高古与文人的书卷气。对书道的追求,他一直拒绝成熟,成熟就意味着败落,字是随形就势,哪怕外形不美,也追求内在的丰富心灵的和谐。
在书法篆刻创作方面,如果只着眼于形式的翻新,而忽略了书法篆刻这门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石上的审美变异,是最明显的“食而不化”。艺术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要与语境相合,才能正确地表达出它所承载的意义。王海充分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创新是理性的、是有思想基础的,因而也是能够被书法和印章体系接受的。他充分地利用了钟鼎文的结体与秦汉印的特征,而又改造其不适宜印章表现和发挥的成分,扬长而避短,从而创造出了与时代审美的要求相合拍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他艺术成功的基础。
“以书入印”是文人篆刻发展史上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主张,曾被奉为圭臬。但这一学术主张在当代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一个最显性的标志就是当代印人中很多人是写不好篆书的。王海以自己的成功实践说明“以书入印”对于当代篆刻创作的意义。从他的具体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的入印之“书”,也是被充分“印化”、适合被传统的技法来表现的“书”。在王海的手里,诗、书、印三大体系的资源优势实现了共享,特别是刀与笔的特性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而这正是一位高明的艺术家个人艺术体系的形成与完善的体现。
匾额・2000年
古文字意象系列・1998年
行草扇面・2000年
大篆联・2000年大篆立轴・1998年
集毛公鼎联句・2000年篆书联・2000年篆书长联・2000年
海岑从此愿作书中隐家在安阳
随缘堂赛思 风月同天
翰墨指挥使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