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指导新的伟大实践的创新理论

2005-1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谭仲池 我有话说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和平发展,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

导思想,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提到了新高度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入,从简单到复杂的深化过程。从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到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再到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了对我们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次飞跃。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将传统发展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一发展观既坚持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又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在发展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注重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持续保持9%以上增长的高速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文化与经济和政治互相交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关键时期。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树立科学发展观,破解发展中存在的现实矛盾,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成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实现“五个统筹”。这就明确了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明确了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方法。其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指导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要着眼于创新发展机制。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通过在理论、制度、科技、管理和文化上的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坚持科学发展观,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用现代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要统筹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交通共融,环境共享,产业互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将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现代经济体系中来,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要着眼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建立科学的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型现代服务业,培育环保型、高新技术型、资源再生型产业支柱和企业龙头,引导绿色消费,建立生态型节约社会,实现环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创造自然生态良好、文化气息浓厚、舒适优雅有序、承载功能很强的人居和创业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协调进步。要加大对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突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农村教科文卫等事业的投入,逐步实现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上的城乡一体化。坚持科学发展观,要着眼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规范化、服务的高效化,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环境等方面来。要注重研究解决关系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认真、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指引未来发展。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我们党执政以来就孜孜以求地探索和谐社会建设规律与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构建和谐社会提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来谋划和认识。此后,胡锦涛同志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全面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飞跃。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把握,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层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理论蕴意,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效果。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治国方略上的深化,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胜利推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对实际问题和重大问题的规划和统筹。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全面分析和把握各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发展趋势,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同规划,一同部署。要加强对社会阶层和城乡、区域、人口、就业、社会组织等社会结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分配制度、文化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和公共安全等社会机制的发展变化和趋势的研究,深入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以指导我们当前的各项工作。要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使我们关于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备,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高执政本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发展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矛盾的本领、凝聚社会力量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工作。着力构建社会和谐机制,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来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体系,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三、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我们党在处理重大国际关系问题、谋求建立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方面达到了新境界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平的发展,就是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开放的发展,就是中国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开放市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合作的发展,就是中国将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和平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建立在对国际形势发展态势的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国远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面临一系列发展难题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求和平、求发展仍将是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的正确抉择。同时,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历来热爱和平。况且,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价值取向也决定我们不能损人利己,武力扩张。和平发展是对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和平发展是基于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平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和愿望,是历史与现实坐标中永不会消失的一个理性灯塔,并且实现和平与维护和平历来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政治难题。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发展才是持久的牢靠的发展,也才是既有利于中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和平发展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依据当代世界主题,探索的一条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道路。和平发展是和平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两者相辅相成,和平是世界发展繁荣的前提,发展是世界和平稳定的保障。和平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特征。和平发展战略中,除了求和平和求发展两大一以贯之的根本目标外,还必须树立积极的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构建和调整。在参与中发展,在发展中参与。通过睦邻外交和全方位外交并举,为中国实现和平发展、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创造合作、平等、竞争、发展的良好氛围,为祖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就是说,中国要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战略资源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通过和平的方式走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复兴之路。

作者系长沙市人民政府市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