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软件运动与科学伦理精神
自由软件运动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查德・斯多曼1984年发起的,理查德・斯多曼认为,计算机软件应当是自由的,否则就会出现由少数人统治计算机软件业的局面,应当允许人们自由复制、使用、分发和修改软件。李伦对此在《上海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撰文认为,自由软件运动的兴起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科技文化奇迹。在科学商业化气息日浓的时代里,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自由软件运动能够产生并兴起,是与科学伦理精神密切相关的。自由软件运动是人们试图在计算机软件界复兴科学伦理精神的结果;自由软件哲学是对科学伦理精神的坚持和弘扬的结晶。自由软件运动及其哲学反过来引发了所谓的“开放科学”运动,对科学强保密和知识产权强保护倾向提出挑战,为现代科学伦理制度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儒学的现代“名分”问题刍议
陈坚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撰文指出,儒学在中国古代学术中属于“谱系儒学”,“儒学”一词的含义只是“儒家之学”的意思,没有学理性的指涉;而在现代学术中,儒学却被称为“哲学”、“伦理学”或“宗教”,并在这样的“名分”下被研究。但是,究实而论,儒学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在范式上都与所谓的哲学、伦理学或宗教相去甚远。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将儒学称为“哲学”、“伦理学”或“宗教”就不是很“名正言顺”。而且更严重的是,将儒学当作哲学、伦理学或宗教来研究大大地遮蔽了儒学的独特性。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将儒学看作是可以用来建立新的哲学、伦理学或宗教的“思想资源”,而不应直接将其看作是哲学、伦理学或宗教本身,这就好像我们应该将煤看作是电的资源而不应直接将其看作是电本身一样。
环境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刘建新、高岚在《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撰文指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心理学,是由当时所面对的人口增长和环境退化等问题而引发,开始以研究“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为重点,后来发展为研究“人的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变化和全球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心理学仍然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以及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环境心理学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从关注环境对个体行为与心理的影响,转变为关注环境因素对个体、团体和社会层面的影响,关注与环境因素有关的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问题;从关注物质环境、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转变为更为关注自然环境和全球生态系统与人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人的全方位影响;更加强调与突出环境心理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意义;加强了环境心理学的社会应用力度,尤其反映在有关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众环境事务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环境心理学及其相关研究和发展,将在国际领域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论个性伦理
赵宏志在《学术交流》2005年第11期撰文指出,个性伦理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伦理学,在人伦关系的范围内,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探究伦理问题。个性伦理的两个重要范畴为个性和群性,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群性是某个群体共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传统伦理与个性伦理有原则性区别,即,传统伦理停留在人与人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层面,个性伦理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传统伦理以社会为本位,个性伦理以个性为本位;传统伦理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改变个性,个性伦理是根据个性的需要而改变社会的管理方式;传统伦理是从外到内的内化,个性伦理是从内到外的实现;传统伦理鄙视沟通技巧,个性伦理纳入沟通技巧。为实现国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和谐两大主题,文章提出了个性伦理四原则:即,以个性为本位、以实现为本位、以自主为本位、以规则为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