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
有些人武断地认为,只有掌握专门的物理学知识的人,才可以谈论信息,其他的人特别是人文科学专家谈论信息科学是一种不守本分的越界、越权,不合学术规范,没有合法性。某些“学术规范”的捍卫者往往以轻蔑的口气把人文科学专家与信息化割裂开来。其结果是什么呢?这就是人们所看到的,把信息化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把信息化仅仅作为一种先进的手段。伴随着信息化战争的不断兴起,人们对信息化战争的认识也出现了明显的误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内涵丰富的信息化战争片面地归结为内容单一的物理信息战;把信息化战争局限于陆、海、空、天、电五个维度,把认知维度排斥在信息化战争之外;离开心理学、传播学等人文科学基础,基于物理原理的装备来阐发信息化战争中软打击的特点和规律;认为一个部门或者一个领域就能凭借信息化的机遇,很快实现战争形态的跨越式变化。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其根源在于,要么是过于夸大了物理信息与物理信息技术的作用,要么是对于物理信息与其他信息、物理信息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关系缺乏准确认识。
信息化战争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战争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战争是物质与精神、观念与现实的统一:信息化战争既是物质形态发展的表现,也是精神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信息化战争与历史上战争形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使人类战争第一次真正拥有了两个作战空间,即虚拟的作战空间和现实的作战空间。这样,信息化战争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交战领域:以信息化平台开拓的虚拟作战领域和机械化平台开拓的现实作战领域。这两个领域相互补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从而使人类战争意志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信息化战争开拓的虚拟作战空间开启了进入宇宙空间、信息空间、精神空间的多维通道,人们不但可以灵活地运用物理打击对敌进行硬杀伤,而且可以通过信息瘫痪、控制媒体、引导舆论、心理恐吓等手段对敌进行软杀伤,直接攻击对方的精神领域,从而实现强大军事行动与强大精神攻势的高度融合,进而通过这种高度融合的信息化战争来达到自己的战争目的。信息化战争仅有物理信息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向精神信息战开拓。
其实,信息化战争的先行者美国也一直把信息化战争看作是物理信息战与精神信息战的叠加。美国国防部在向国会提供的《网络中心战》中强调,要理解网络中心战与普通战争的差异,必须理解信息化战争的三个域――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及其相互关系。按照美军的说法,“认知域存在于斗争参与者的思想中。它是知觉、感知、理解、信仰和价值观存在的领域,是通过推理做出决策的领域。它是许多战斗和战争胜负实际发生的领域。这个领域是无形因素存在的领域,这些无形的因素包括:领导才能、士气、凝聚力。训练水平和经验。态势感知和公众舆论。”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军的认知域实际上就是精神领域。被人们称为有战争情节的政治戏剧――伊拉克战争――处处体现着精神信息战的特质:以摧毁敌方抵抗意志为主旨的“震撼与威慑”战略贯穿于伊拉克战争的始终,心理战、新闻战花样翻新,热闹非凡。不知是何种原因,人们在解读美军信息化战争的理论与实践时,往往只注意它的物理信息战,而忽视或者回避了它的精神信息战。
从信息产生机制来看,信息可以分成两大类:物质信息与精神信息。物质信息包括物理信息与生物信息,其中物理信息是目前信息战中占主导地位的信息样式,涉及通常所讲的声光电等信息对抗模式和信息作战方式,生物信息则涉及生物基因等遗传信息,与生物武器和基因武器密切相关。精神信息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物质信息并不依赖于人的存在,但精神信息必须以人的思维为前提。精神信息主要包括事实信息、理念信息和情感信息三类,它们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概念基础和思维基础。对应于香农关于信息的分类,存在着物理信息学、生物信息学与精神信息学。精神信息学和精神信息战是军队实施现代心理作战的基础与核心。精神信息的研究需要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需要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心理学、传播学、法律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积淀。物理技术专家其实只是在信息传输、加工、处理上发挥作用,但信息的内涵是什么,传递什么信息,需要自然科学家,更需要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研究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科学家研究理念信息、事实信息和情感信息。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颇。惟有如此,才能确立起科学的信息化战争观念,才能构建出完整的信息化战争理论体系,也才能把握住信息化战争的底蕴。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