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东着力建设生态省

2005-1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秋丽 特约记者李志臣 我有话说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山东上下认真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个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山东的精彩剧目正在齐鲁大地如火如荼地演绎着。

建生态大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山东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和资源利用率低的矛盾

是山东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战略性资源供需矛盾将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仅能源资源难以满足,生态环境也将无法承载。

如何破解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山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力主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重塑发展新模式: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规划和建设生态省。并多次对生态省建设做出动员和部署,从2003年4月开始,山东省政府坚持高起点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通过专家组一致论证后,并由省政府批准实施。同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将山东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山东立即在烟台召开了全省生态建设省动员大会,对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作出了部署,山东省人民政府还与17市政府签订了2003年―2007年度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把生态省建设指标细化分解到各个市。在那年的山东经济工作会议上,将突出加快生态省建设确定为2005年抓好“五个突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此,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山东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充分描绘出了自己的蓝图:到202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00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实现人口零增长,城市化水平达到60%;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所有城镇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回用水利用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0%以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80%;水土保持治理率达到70%;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土地面积的18%,建设100个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80%的设区市达到生态市标准,70%左右的县或县级市达到生态县标准。

发展山东特色,成为全国的一种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治本之策在于发展循环经济,要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构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良性闭合的循环经济系统,建设循环型企业、园区、城市。”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曾在一次省委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循环经济制胜生态未来,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省建设的核心,同时也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护环境的重大战略措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循环经济作为当今环境保护的高科技,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和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对循环经济颇有研究的山东省环保局局长张凯见地深刻。

2005年6月17日,山东下发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建设等领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五个方面重点工作,并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抓好资源开采、资源利用、社会消费、土地利用四个环节。”

山东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结合本省实际,坚持从东部到西部,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从重污染行业到其他行业逐步推进,在深度和广度上推进了循环经济和生态省建设,逐步建立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点、线、面”循环经济综合试点,成为全国的一种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到去年底,山东已在造纸、纺织印染、石油化工、酿造、淀粉、氯碱、冶金、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制药等10余个行业310多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有50多个企业、200多个产品获得环境标志,200多家企业和8个开发区(旅游区)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以来,全省1000多家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水耗同比下降12.4%、31%。在122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调查显示,发展循环经济前与发展循环经济后年总产值增长率为44.03%。

如今的山东,正在举全省之力、汇全省之智向生态山东奋进,生态省建设已全面展开,一个自上而下、纵横相连、点面结合的生态省建设网络正逐步形成。但山东的生态之路依旧任重道远,值得期待的是: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文明的生态山东必将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