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校德育要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服务

2005-1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林清明 我有话说
自今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以来,节约资源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不仅要在社会经济层面进行构建,还要通过科学的节约教育,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层面进行培养和
建设,使节约成为全体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长期的生活准则和行为习惯。学校应主动成为进行节约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培养学生节约的价值观和勤俭的品德习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一、学校德育应教育青少年增强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正如温家宝总理强调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一方面是源于对国情和社会发展必然性的认识。资源匮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耕地锐减、人口猛增这一现实国情,不仅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瓶颈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久生存。学校要把我国人均资源短缺这一基本国情的教育,引入德育课程内容中,使广大师生从思想上对我国能源紧缺的状况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应该彻底从过去那种“地大物博”的片面宣传教育中醒悟过来,使我们青年一代也像日本国民那样,具有一种基于自身资源不足的忧患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约意识,增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紧迫感。

二、学校德育要弘扬中华民族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崇尚节俭的美德。“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我国古代把安于节俭视为君子品德修养的至高境界,同时把奢侈浪费看做万恶之源。在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中华民族长期与自然共存,保护资源,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积累了丰富的节俭思想和经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无不倡导和身体力行俭朴的生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衣不求华,食不厌蔬”、“清白相承”、“以俭素为美”,这些崇尚勤俭的思想不仅是一种消费德性,而且作为励志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有识之士的普遍追求。

勤俭节约也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革命传统,是我们党先进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一直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老一代革命家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从毛泽东的“一双粗布鞋”,到朱德的“一根扁担”,再到周恩来的“八个铜板”,正如方志敏烈士所言:“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精神的激励,我们党领导的军队才创造了吃草根、啃树皮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世界奇迹,书写了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侵略者的辉煌历史。这种勤劳俭朴的民族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学校德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内容,学校德育应该大力弘扬这种传统精神,让勤俭的美德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得到发扬光大。

三、学校德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大量奢侈浪费的现象和风气,已经影响到校园内,现代学生追求名牌、追求享受、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这不仅引起了人们对于当前青少年精神追求的忧虑,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消费价值观念的反思。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确立正确的消费伦理导向,应该成为摆在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学校德育要主动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职责,教育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和财富的现代意识。世界上的任何资源都是人类社会整体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节约不仅是个人美德,也是社会发展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世界上的任何财富,都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珍惜这种创造的成果,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护,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创造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在对待财物的态度上,让学生明白,节俭并不是吝啬,浪费也不能体现真正的慷慨;另一方面,要运用道德手段引导学生选择合乎时代和国情要求的消费行为,培养学生“合理消费,俭而有度”的消费心理习惯,消除节约是“抠门儿、小气”的错误意识,坚决反对攀比、炫耀性消费。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青少年改变不良消费习惯,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校园普遍的价值取向。

四、学校德育要积极营造节约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建设节约型校园。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对青少年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为此,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时时处处精打细算,上上下下勤俭节约,彻底杜绝学校管理中的一切资源浪费现象,使同学们都能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同时,我们要充分运用学校德育的各种资源条件,让节约的宣传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堂、食堂、寝室以及校园的各个角落,使浪费资源的行为在校园内处处受到警示。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宣传表彰师生中勤俭节约的先进事迹,批评揭露各种不良消费和浪费资源的现象,积极营造一种”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作者系湖南城市学院政法系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